武林旧事录作者是谁 武林旧事录黄埔菁( 二 )


采访中,徐吉军也提供了两个有趣的细节佐证,一是如今杭州的浣纱路、松木场路等,早先全是蜿蜒的河道,二是醋在调味品种的地位大大提升,《清异录》称醋为“食总管”,与鱼虾蟹菜肴盛行密切相关 。
“除了明显的地域特征,菜肴品种、烹饪水平、造型技艺等也在宋代快速发展,对今天的中餐产生了重要影响 。”总厨王祖鸿介绍,南宋时期,猪、鸡、鸭、鹅等从小众菜变成常见菜,光“吃鸡”就有十多种办法,“我们在‘生态宋宴’里,也加入了状元鸡、茶香鸭、笋干炖猪手、煎饼等流行菜品 。”
街道两侧,饮食店铺纷纷开张,有卖泡饭、粥、面条、饼、包子的早餐店,有卖点心、卤味、脯腊、果汁等的小店,有卖水产、蔬菜、肉禽菜肴的饭店,也有提供菜品、茶酒的大型酒楼,江南、北方、四川等各式风味交融 。
华辰国际饭店推出的“生态宋宴”菜品灵隐寺素斋包 。
如此花样百出、海纳百川 。难怪连陆游都没忍住,写下上百首有关饮食的诗词,“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鲈肥菰脆调羹美,熟油新作饼香”……一日三餐,四方食事,映衬城市的热闹繁华,也如同市井人生,交杂着美好却复杂的味道 。
此时,一位临安市民在旁,可能会拍拍你的的肩,“嘿,朋友,别吃吃喝喝了,赶潮流要紧 。”
潮流风尚里的审美情趣
文人雅士聚集、贸易往来频繁、商业文化繁荣的宋代城市里,没点审美追求,怎么跟得上时尚步伐?
“娇红淡粉成春姿,石榴裙映樱桃花 。”南宋连文凤短短一句诗,明媚的春光、时尚的服饰、流行的色彩,尽数展现 。
“三百多年间,宋代服饰经历了从简到奢,再到简、到奢的过程,老百姓的服装也是这样,南宋初年,男子大多戴幞头、巾子,穿裋褐、直裰,女子梳高髻戴冠,穿袄、襦,后期普通市民也开始穿道服、皂衫、褙子等,但服饰色彩始终倾向淡雅之美 。”告别西子湖畔,我们来到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毛戈平形象设计艺术学校讲师李松仁一边向我们展示宋制衣服样式,一边讲述当时的潮流风尚,“宋代出现了一些区别于唐朝的‘发明’,比如宋裤,侧面开衩不缝合,看着像裙子,干活方便又风姿绰约 。”
采访人员体验宋式点茶 。林婧摄
作为日常生活主要内容之一的服饰,透露出商品经济影响下市民价值观念、审美意趣的的变化 。今天,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的仿宋制服饰,也成为国风汉服潮里的重要元素 。身着淡粉、鹅黄、浅蓝等颜色衣衫的年轻男女,漫步大街小巷,清丽又风雅 。
穿上喜爱的服饰,南宋市民的休闲生活就此开启 。点茶,无疑是当时最时兴的活动之一 。《梦粱录》记载临安城“处处各有茶坊”,无论达官贵族,还是普通百姓,莫不热衷于此 。
深藏于清河坊中心的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至今传承着传统点茶技艺 。舀小勺茶粉,冲入热水,一手扶茶盏,一手持茶筅,轻轻击拂将茶与水搅匀,再加水、快速击拂 。不一会儿,泡沫便如白雪覆盖茶汤 。茶沫入口绵密,茶叶的清香和蛋白质的乳香中,带着少许苦涩 。
“杭州方言说‘喝茶’是‘吃茶’,就源于唐宋年间 。”研究会会长杨全岁告诉我们,这种饮茶风气,带动茶楼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仅临安城里上规模的茶楼就有10余家,“我们今天所处的上城区是全国最大的茶叶集散交易中心,径山、天目山、绍兴、温州等地茶叶种植形成规模,甚至带动了福建烧制茶盏产业 。”
10月23日,杭州市上城区茶文化研究会刚在清河坊举办了第9届南宋斗茶会 。同往年一样,这一沿袭古代风尚的比赛,吸引了100多名选手参加,成为茶文化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的媒介之一 。今天,咖啡馆、奶茶店已经遍布城市,但每个中国人心中有一个位置,始终属于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