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意思?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情感( 二 )


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
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 。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 。属于一种乐器 。
何须:何必 。何须怨:何必埋怨 。
杨柳:杨树的柳条,又指的是《杨柳曲》 。
度:吹到过 。不度:吹不到
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
扩展资料:
简析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 。次句 “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
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修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羌笛声拟人化,假想幽怨的羌笛声是在埋怨春光久久未至,表现了戍边战士心中的思乡之愁;同时“春风”一词也暗喻皇帝,抒发了诗人对皇帝不顾及戍守士兵的生死,不能体恤边塞士兵的抱怨之情 。全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
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情感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名句的诞生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1山 。羌笛2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
——王之涣·出塞
完全读懂名句
1仞: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2羌笛:古羌族的管乐器 。
从西望去,黄河的水源源而来,仿佛直上那苍天白云之间,一座孤城矗立在这万仞高山之侧 。胡地的笛音何必吹着《折杨柳》寄怨呢?温暖的春风是不会吹过玉门关的 。
名句的故事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羌笛声吹奏出悲凉的《折杨柳》,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 。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因为“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 。明代杨慎甚至认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不只是抒解离愁,更含有讽刺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 。(《升庵诗话》)
王之涣这两句诗到底有多好?从唐代薛用弱《集异记》所载“旗亭画壁”故事,便可说明不但后世万分景仰,就是他还在世时,便已声震海内 。开元中,王之涣与王昌龄、高适到旗亭小饮,正好有十多个梨园伶官也来此聚宴 。其中四位有名的歌伎开始唱歌时,王昌龄便提议:“我们各擅诗名,自己分不出高下 。今天就看她们都唱谁的诗,谁便为优胜,如何?”前三个歌伎分别唱了两首王昌龄的诗,一首高适的诗;王之涣自认为久负盛名,便指着最好的歌伎说:“她唱的若不是我的诗,我这辈子就不敢与你们二位竞争了 。”那位歌伎一开口,果然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三人不觉大笑 。那些伶官歌伎因他们大笑而见问,知道是王之涣等人,非常高兴,立刻拜请他们入席 。这件事在唐时就已盛传,后来元人还编成杂剧上演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