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理由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时间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会以二十四个节气的变化开启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和保护,也是全世界认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时间是2016年11月30日,这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成为全球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二十四节气申遗的理由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的时间

文章插图
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节气是怎么来的?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春秋时,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 。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 。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 。“节气” 和“中气”交替各15天,如今的人们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
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等 。北斗七星循环旋转,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联系甚密 。把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参照标准,称为斗建或月建 。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建”(或“十二月令”) 。寅月为“春正”,立春为岁首 。北斗斗柄指向确立的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渊源和由来 。

这是我国古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智慧总结出来的一套时令节气的经验,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日常的生活指导 。经过岁月的积累和验证,对于现代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 。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 。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总结形成的 。在古代 劳动人民通过长时间的观察,了解到天气气候变化的规律,总结出二十四节气 。2016年24节气申遗成功,是科学还是文化?属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于20161月30日下午经过评审,正式通过决议,将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 *** 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二十四节气”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
“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表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该遗产项目的一致认可,同时体现出国家、社会对保护传统知识与实践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将文化融入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