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夜晚ABAB 什么的夜晚填合适词语( 二 )


碧纱如烟,隔窗听见她的低语,是谁听见?她又是在和谁低语?诗人没说,必不得说 。诗之美妙,之空灵,全在于留白 。我们大可去想象,并借诗人的耳朵倾听,她或许在对乌鸦低语,对远方那人低语,或喃喃自语,或许兼而有之 。
最后两句“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传世版本中有几种异文,敦煌唐写本作:“停梭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唐人选唐诗《才调集》卷六注作:“停梭向人问故夫,知在流沙泪如雨”,是否出于李白原稿不得而知,但与通行本稍加比较不难看出,问人和向人,那就是说窗外有人,隔窗语就是与那人了 。且不论此处不必突兀多出一人,即使有人和思妇说话,那人又怎知其故夫所在,莫非是个驿使,而他又怎会恰好这时来到她窗外?另外,“知在流沙”也未免太明确了,远人去向不明,甚至生死未卜,岂不更增离别之苦?这些版本实在大煞风景,此类异文必是不懂诗的人误抄误传,以谪仙之才绝不可能写出这等拘泥的句子 。

什么的夜晚ABAB 什么的夜晚填合适词语

文章插图
元 佚名《老树乌鸦图》(局部)
夜泊记事
/ /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 /
你是否想过,有时候你所知道的,反会障碍你领悟真相?此即“所知障”,知道越多,障碍越多 。读诗也是一样,比如这首《枫桥夜泊》,如果对创作背景、诗人生平、地理名物全不了解,仅仅单纯地聆听词语,我们大概都会觉得这是一首很美的诗,有红叶、桥、船、月亮、乌啼、白霜、渔火、钟声,这些事物编织出秋天的夜景,诗人身在其中 。
这样读诗,我以为是很美的 。但是翻开教科书,或查阅相关网页,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一首诗,竟被历代人附会了不少“知识”,其中有些更属莫须有,徒增障碍而已 。
先说题目,“枫桥夜泊”,夜晚泊船在枫桥边,可以是火红的枫叶,也可以是乌桕树的红叶,都再好不过 。可是喜欢考据的人,非要考证出是哪座桥,然后指出此桥在今苏州市虎丘区枫桥街道阊门外,唐以前叫“封桥”,后误作“枫桥” 。作为读者,我们需要知道这个吗?不知道还好,知道更糟,貌似合理的考证,反而可能遮蔽事实,也抹杀了诗意,因为诗人的用意正在于枫树桥,而且诗中明明写到江枫 。
再来看背景“知识”,据《唐才子传》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考取了进士,两年后爆发安史之乱,756年,唐玄宗仓皇奔蜀,文士纷纷逃往相对安定的江南,张继此诗应该就作于途经寒山寺之时 。因诗中有一“愁”字,结合背景资料,于是便读出了满纸的离乱之思、家国之忧 。江枫渔火对愁眠,是忧愁,但何尝不是美,不是野趣呢?谁说诗人不是在忧思的同时,也在享受这个夜晚的美好呢?
考辩最多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对于夜半有没有钟声,诗人是否贪句而以辞害理,历来争论不已 。欧阳修先提出质疑,他说:“句则佳矣,奈半夜非鸣钟时 。”后来有人辩称,唐代佛寺有半夜敲钟的习惯,谓之“无常钟”或“分夜钟”,白乐天诗中就写道:“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 。”想必那时半夜是有钟声的,然而有钟声就一定要写进诗里吗?换言之,夜半钟声,非有心人未必便能听到,未必便写进诗里 。
以上的考据、背景、争辩,都不是重点,都无关诗之要旨 。如近代学者俞陛云所言,此不过是夜行记事之诗,作者随手写来,得自然之趣味(《诗境浅说续编》) 。另外他还慨叹,唐人七绝佳作如林,独此诗流传日本,妇孺皆知,可见诗之传与不传,亦有幸与不幸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