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三年级原文节奏划分_司马光三年级原文及翻译( 三 )


师:你们为什么这么贴呢?
生:第一幅图告诉我们,有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所以是“群儿戏于庭” 。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在庭院里玩耍?
生:图片上画的像庭院,而且课文下面的注释里说“庭”就是“庭院”的意思 。
师:(出示课文注释)哦,原来课文下面的注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字或词的意思!
生:第二幅图画的是有一个小孩子爬上了假山 。第三幅图画着这个小孩不小心跌进了瓮里,瓮里的水都溅出来了 。所以就是“一儿登瓮”和“足跌没水中” 。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瓮”是什么吗?
生:“瓮”的意思就是“口小肚大的陶器” 。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了注释知道的 。
师:你能活学活用,真棒!
(师出示“瓮”与“缸”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瓮” 。)
师:为什么给第四幅图配上“众皆弃去”?
生:因为这幅图中的孩子都害怕了,跑的跑,喊的喊,都乱成一锅粥了 。只有司马光还在这个瓮旁边,没有离开,可能在想办法 。
生:第五幅图说的是司马光拿起石头砸向了瓮,水流了出来,那个小朋友得救了 。所以我们配上了“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师:请你再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
师:你知道这个“之”是指什么吗?(生:瓮 。)对,“之”指的就是“瓮” 。谁愿意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大家都跑开了,但是司马光没有离开,他拿起石头砸向了那个瓮,水流了出来,小朋友得救了 。
师:当其他小朋友都吓得跑开时,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瓮,多么机智啊 。现在,让我们再大声地、有节奏地读读课文 。
【设计意图:“三读课文”这一环节有两点值得
五、角色表演游戏,增进体验师:同学们,这是静态的文言文连环画 。下面,我们要把它变成动态的,一起来演一演吧!不过,要演好,先要听清要求 。
(出示要求:1.小组合作,选择1~2幅图,先分工,一人读课文,一人演司马光,一人演落水者,另外三人演“众” 。2.注意圈出这个角色要表演的动作,想一想当时的情境 。)
师:哪一组愿意先来展示?
(组一表演,师引导学生评价 。)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的表演哪里最生动?
生:我觉得他们那个“没水中”演得最好,表现出了那个小朋友整个人被水淹没,很危险的样子 。
师:(师随机问跌入“瓮”中的小朋友)跌入瓮中,你内心是怎样的?
生:害怕、恐惧 。
师:怪不得你的双臂不停地挥舞 。掌声送给他们!
(组二表演,师继续引导评价 。)
师:你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远?
生:因为我很害怕,他掉进水里,我不知道怎么办 。
师:你又为什么要跑呢?
生:我想我肯定救不了他,还是赶紧去叫大人来救他,所以我就跑走了 。
师:司马光,你为什么不跑呢?
生:我不能跑,我跑了的话,就没有人救他了,那他可能会被淹死 。
师:司马光就像你说的那样冷静,在这样危急关头,急中生智,想办法救人 。哪个组愿意来演第五和第六两幅图?
(组三表演,师继续引导评价 。)
师:你们觉得这个组哪个动作演得特别到位?(请生再次演“砸”这个动作)
师:你为什么要那么使劲?
生:因为图片里的瓮又高又大,司马光是个孩子,如果不使劲砸,瓮就砸不破,瓮里的小朋友就会有危险 。
师:说得好!正因为司马光用尽了全身力气,瓮破了,水流出来了,小朋友才得救了 。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出示: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