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达的情感( 五 )


好在这钱老爷子对此毫不在乎,不管不顾,也许,正是因为如此,这柳如是的心中渐生爱意,反而还加深了他们的情感也未可知 。
对柳如是最大的赞赏是她的爱国情结,陈寅恪先生的八十万字的巨著《柳如是别传》,用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证柳如是的“复明大志” 。于是,很多人认为柳如是嫁给钱谦益是带有政治目的,是为她以前的一众相好,如张溥和陈子龙等人复仇而为之 。
对陈大师我是敬重有加,见字三礼,但总觉得如此论证柳如是有高抬之嫌 。那个时候的人,家国概念不象现在之人那么清晰,江南烽火缘主要还是缘自于“剃发令”,尽管有陈子龙和张苍水等人组织的反抗,但毕竟规模有限,即使是朝廷组织的攻守之战,但却是遇敌即溃,可以说,如果不是对方是民族入侵,怕是无论如何号召,也难能与之对垒的,那扬州十数万的战阵,不到一日便沙崩云散不就是最好的说明吗 。
力量对比的差异摆在那儿,以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实现任何不切实际理想的,这点柳如是很是清楚,但她骨子里异于常人的英雄气概,甚至是远高于那些帻冠男人,这同她是否嫁给钱谦益应该没什么关系,即使她依旧还生活在秦淮闺阁中,她也会付之相似之所为的,这是她性格使之然 。
也就是说,她作为一介女流,一位曾经的欢场之人,在大厦将倾的时候,对那些号称忠臣良将,饱读诗书之人的所作所为,心中是满满地不屑 。但要说她心存”“复明大志”,是以“光复大明”为已任,怕不是太妥当,这个理想太大了,也太遥远了,柳如是尽管思维异于常人,但这样的想法,应该还是不会出现在她的脑海中的 。
既然已选择了钱谦益,当然要对他在仕途上有所帮助,这钱老先生可能书读得太多了,读迂腐了,他名气虽大,但在仕途上却是一直悲催,几上几下的,很是不如意,于是,柳如是出手了 。
甲申国变,弘光庭立,马阮当道,屑小群舞,柳如是为了让钱谦益能混个官当,柳如是不惜出卖色相,讨好阮大铖,为钱谦益挣得了礼部尚书之位 。据《明季北略》所载,“大铖据要津,虞山末路失节投之 。一日,觞阮于家 。以其妾出为奉酒 。阮赠以珠冠一顶,价值千金 。钱命柳谢阮,且移席近阮,其丑状令人欲呕 。”
《明季北略》属准正史类,结合后来她在联络各掌兵权之将领时的所为,此事当属实无疑 。这肯定同她以前的青楼生涯有关系,也算是她的长项吧,她是会尽力让钱老太爷有所作为的,这个我觉得无可厚非 。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那“水太冷”的故事了吧,这一故事充分反映了两人的风骨,对生与死的认知,对气节的异同,以及在家国存亡大是大非上的价值取向 。
过程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大致是明亡后,柳如是劝钱谦益殉国,钱谦益不敢 。书载,“乙酉五月之变,柳夫人劝牧翁曰:是宜取义全大节,以副盛名” 。钱谦益下水试了试,说水太冷,又跑上来 。柳如是则“奋身欲沉池水中”,钱死命抱住,“不得入” 。
这个是野史记载,真实性几何我不得而知,没人考虑过此事的真伪 。我不敢说我不相信此说,但我实在是感到很奇怪,因为实在是找不出他们为何要殉节的理由,钱谦益不是世受国恩之人,他在大明朝所受的不公多多,凭什么要以死报国;柳如是就更没道理了,她的身份应该是属下九流之列,难不成一旦成为钱之小妾,就有为国尽忠之心了不成,反正我是百思不得其解 。
如果说因异族入侵就应该死节,那成本是不是就太高了,也是很不值得的吧,想那清人从北京城出兵南下,一路地顺畅,各地是望风而降,几无抵抗,这并不是国人都被奴化了,那是知道是打不过便选择投降,保全性命是头等大事,我们对此也不应该有何非议,毕竟拼死抵抗之人也是凤毛麟角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