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是哪次战役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在他的著作《六韬》中,曾经写下了一段“纸上谈兵”的故事 。据传,赵括在一次考试中被要求发表一篇攻打敌人的策略,但他没有纸和笔,只好在地上用手指画出了自己的战术 。结果,考官没有认真看他的“手绘”,反而讥讽赵括“难怪你不用笔纸,原来连战术都不会” 。赵括默默接受了考官的批评,然后他离开了考场,在外面找到了纸和笔,写出了一份详细的攻打敌军的计划书,最终得到了考官的高度评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完成任务时,我们可以有不同的 *** 和思路,但最终决定成败的是实际行动和具体方案 。
纸的定义——是用植物纤维制造,能任意折叠用来书写的非编制物 。
纸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现在发现的最早的纸出现在西汉初年,距今2200余年,纸的发明结束了古代简牍繁复的历史,大大地促进了华夏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
最早的纸
公元105年,东汉蔡伦改进的纸,被认为是现代造纸术的鼻祖 。
蔡伦
因此,战国时期是没有纸的,甚至连纸的概念也没有 。西汉时期确实有纸了,但还很粗糙,并未大规模用于书写 。
司马迁的《史记》也是写在竹简上的,我们来看司马迁写的赵括的故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 。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耳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 。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如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 。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 。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
长平之战
所以,即使司马迁也没有提到“纸上谈兵”这个说法,“纸上谈兵”这个成语不可能是当时对赵括的评价 。
1、那“纸上谈兵”是怎么变成赵括的“专属成语”的呢?
纸上谈兵的说法一定是出现在纸广泛使用之后的事情 。

明朝刘三吾《湘南杂咏》曾记载:遣使频年赴帝京,名为计事岂真情 。鄂垣仅有湘南地,朝野犹夸纸上兵 。诸镇一如唐末岁,孤忠谁是李长城?山河依旧天如水,愁听寒鸦日暮声 。
这大约是最早提到纸上谈兵的文字 。
而一直到清朝时期,“纸上谈兵”才正式成为成语,但含义仅指书生用兵,空谈理论,跟赵括也没关系 。
现在能找到的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林汉达版《上下五千年》的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 。
上下五千年
林汉达版《上下五千年》流传甚广,后来《现代汉语词典》更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赵括,从此纸上谈兵开始专指赵括 。
所以,“纸上谈兵”用来指赵括应该只是上世纪的时期,并没有多少年 。

2、赵括真的只是纸上谈兵吗?
其实赵括才是“成王败寇”的牺牲品 。

公元前260年,秦赵大战于长平,赵王启用赵括前对他做过考察,赵括也表示,只要秦将不是白起,其余皆有胜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