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天问一号火星轨道器

天问一号火星轨道器是中国成功发射的一颗火星探测器,于2020年7月23日发射升空 。它由轨道器、着陆巡视器和火星气球组成,目的是开展火星环境探测、地质勘测和资源探测等 。该轨道器重约3吨,配备多项科学仪器和高清相机,能够实现多种探测任务 。其主要任务包括寻找火星地下水、探测火星磁场、雷达探测火星表面等 。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跨入深空探测的新时代,也为人类探索火星做出了贡献 。
中新网上海2月11日电 题:只为浩瀚星空那一抹中国红——记“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研制团队
作者 郑莹莹 郭超凯
中国传统“牛”年新春到来之际,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于北京时间2月10日19时52分成功实施制动捕获,随后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 。
制动捕获是中国此次火星探测任务中技术风险最高、技术难度最大的环节之一,这一动作被形象称为“踩刹车”,其成功实施不仅是“天问一号”从火星传来的最佳牛年新春祝福,更让研制团队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
为了这一瞬间的喜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以下简称:八院)的火星环绕器团队,整整等了10年 。

天问一号进入火星轨道便脱离了 天问一号火星轨道器

文章插图
效果图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 供图
深空探测 “后来者”攻克关键难题
2010年,中国深空探测重大专项论证在8名院士联名向国家建议的推动下拉开帷幕 。自那时起,八院火星团队就开始全程参与中国深空探测的重大专项论证 。“天问一号”探测器由环绕器和着陆巡视器组成 。2013年,根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对火星探测任务的分工,八院火星团队转入火星环绕器的总体论证工作 。
中国是深空探测领域的后来者,对深空探测所需的技术积累有限,为实现深空探测工程的目标,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机会唯一的制动捕获如何“踩刹车”?过程复杂的两器分离如何设计?遥测遥控中断30天的“日凌期”如何度过?距离地球如此遥远的火星探测器如何开展自主管理?
为了攻克这些难题,研制团队边论证边调研 。在2016年中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任务正式启动立项后的几年里,团队接连攻克了火星制动捕获、超远距离通信、长时间在轨自主管理、深空光学自主导航等多项关键技术 。
比如这次的制动捕获,环绕器在抵达火星后,需要把握住唯一的机会对火星进行制动捕获,如果点火时间过长,探测器就会一头撞上火星,如果点火时间过短,探测器就会飞离火星,因此对环绕器姿态轨道控制分系统提出了极高要求 。为了解决相关难题,环绕器团队提出了许多方案,又推翻了许多方案,最终采用了捕获时以开机时长和速度增量两个指标来控制发动机的“双关机策略” 。
寒冬酷暑 奔波数万公里
2月10日晚抵达火星时,奔波了近7个月的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飞行里程约4.75亿千米,距离地球约1.92亿千米 。而这一路以来,研制人员也在“奔”,他们冒着寒冬酷暑,辗转各地,推进研制任务 。
测控数据传输分系统作为火星探测器极为重要的分系统之一,不仅要完成整器的各项试验,同时还要进行各测控站、应用站的对接 。对接工作时间跨度大、协同距离远,需要长期保持多地同时工作 。北到佳木斯的深山老林,西到喀什的茫茫戈壁,南到文昌的湿热海岛,东到上海的佘山脚下……在进行中国首台高灵敏度数字化深空应答机的测控应用对接任务时,研制团队的设计师们在几个月时间里辗转数地,奔波数万公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