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解释,前四句 古诗草的解释和寓意

【古诗草解释,前四句 古诗草的解释和寓意】古诗草是古代汉字的一种书写形式,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它是汉字书法中独特的一种形式,通过线条的优美排列、婉曲变化、画面的构成等手法,抒发出鲜明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古诗草能唤起人们对于古代文化的回忆和感悟,让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同时,它也代表了一种对于书法艺术的推崇和热爱,人们在书写和欣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超越了语言和文字的美学感受 。
王蘧常先生作为当代最杰出的章草书法家,已有定论 。2020年,在先生去世30年后,《蘧草法帖》(五卷)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足以为证 。日前,在一个书画微信群里,却遇一“奇谭”,称“蘧草”为“妖”,着实令人惊诧 。言者认为:“蘧草”之“妖”,在于把草书中虚化的牵丝连带实化,缠绕过甚,降低了文字可识度 。再者,不是纯正章草,加进了很多自己的东西,已然变态,虽固成体势,终是另类 。而在其言下的正宗章草,是指融入“八分书之变”的魏晋形态 。这种说法过于偏激,显然对章草书学不够了解,对“蘧草”特点更是缺乏理解,在下自然不敢苟同,于是和另外几位群友一起参与了讨论 。现将我的发言,稍加整理,略作补充,以理解“蘧草”为题,就教于各位师友 。
章草相对于今草,是为古草,源头起自篆书“草变” 。“草变”自先秦以降,形成两种趋势,成就了正书形态的隶书和草书形态的西汉简帛书 。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居延汉简、尹湾汉简等出土材料,都证明了这一点 。这种趋势进入东汉,“东汉有纸”,“八分书”成熟,特征入草,隶书和草书均趋于雅化 。同时,古草开始化为今草,张芝是始作俑者,至王羲之完成转变 。东晋之前尚无章草的概念,通称为草书 。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始把今草称草书,把以前的古草称章草,此时他已有草书“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的认知 。
唐人对章草作了溯源研究 。张怀瓘认为章草成于西汉,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 。史游作《急就章》,“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书断》) 。章草之得名,也有因《急就章》之“章”而得名一说 。章草虽由史游始创,但因“传不纪其能,又绝其迹”,古人又将东汉章帝时的齐相杜度作为代表 。“杜度善草,见称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 。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 。”(《书断》)杜度影响崔瑗、张芝,以及皇象、索靖,主流魏晋 。史游是公元前三、四十年代的人物,早于杜度百余年,尹湾汉简《神乌傅》的出土,为史游时代的章草形态提供了实证 。尹湾墓主的下葬时间为汉成帝元延三年(公元前10年),《神乌傅》的成文时间还要略早一些,其书已脱离隶书体制,虽有隶书的体态波磔和篆书的圆转婉通,但已是完全意义上的草书,并与草变中的楚简、秦简形态一脉相承 。以《神乌傅》为代表的西汉简牍章草,与以皇象《急就章》为代表的魏晋帖书章草相比较,两者是启后承前的关系,前者古朴天真,后者精致典雅,现在看来,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取向 。考察章草应观照草变全过程,兼顾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成果,切莫固执古人的旧说,那种把章草固定在“隶草之变”、“八分之变”和魏晋形态的说法,局限片面而僵化 。其实,每一书体都是渐进发展的,在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的艺术成就,隶书有秦隶、汉隶和八分之别,楷书则有钟王、魏碑和唐楷三种境界,岂可只将某一阶段的形态视为“正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