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一线间我就在那条线上英文 生死一线间我就在那条线上( 三 )


现在下夜班了 , 我打算回家休整一下 , 明天继续来医院 。我们科室患者还较多 , 我今年打算留守上海 , 每天来看看患者 , 我也安心些 。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节假日也是工作日的生活 。当初决定学医也是因为对医生 , 对“白大褂”充满向往 。医院就是“战场” , 白大褂就是“战服” , 每一次查房 , 每一次抢救都提醒着我作为一名医生的使命:救死扶伤 。
患者“求助”的眼神像在对我说:我需要你 。这种“存在感”在每个患者转危为安的时刻都更加明显 。这也是另一种意义的“团圆”吧 。我的家人也很理解我 , 虽然我们身处异地 , 在吃不同的年夜饭 , 但所谓“千里共婵娟” , 我们的情感是相通的 。作为医生家属 , 他们习惯并理解我的“缺席” , 抢救病人 , 生死就在一线间 , 缺席“小家” , 才能团圆“大家” 。
回望2022年 , 不管是世界还是个人 , 都发生了太多“剧情” , 也有无数值得纪念的时刻 。作为一名海军医院的医生 , 我的“2022大事件”是随军进行医疗援助 。2022年10~11月 , 我很荣幸地参加了“和谐使命——2022”的任务 , 我们乘坐“和平方舟号”医院船到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印度尼西亚 , 并在当地开展免费医疗援助 。当时 , “和平方舟号”被分为两个医疗片区 , 一个设在船内 , 建有门诊、手术间等部门;另一个设在码头 , 我们搭了几顶帐篷 , 在其中进行问诊 。这是疫情暴发以来中国首次开展海外医疗保障任务 , 它促进了两国人民友谊 , 也体现了中国的大国情怀 。
我的新年愿望就是疫情早日结束 , 祖国繁荣昌盛 , 同时也希望我的家人、朋友阖家幸福 , 工作顺利 。
口述者:王梦怡 , 呼吸与危重症学科护士 , 浙江人 , 26岁
我昨晚(1月21日)也在医院值班 , 跟周医生一起参与了抢救 。我主要负责在医生赶到之前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 以便医生快速了解患者情况 , 及时展开救治 。像那位血氧饱和度较低的患者 , 我先检查了他的供氧设备以及指脉氧仪 , 发现设备正常 , 接着便通知医生 , 并协助医生抢救 。
这是我第四年在医院过年 , 我家人也习惯了 , 昨晚因为太忙 , 还没和他们通 ***。我在呼吸科的重症监护室工作 , 患者病情都比较危急 , 春节抢救是常事 。就像周医生说的 , 相比往年 , 今年工作强度还是更高些 。这份工作当然辛苦 , 但也有收获 。就像昨晚 , 患者家属专门给我们送来了红豆汤 。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春节值班的情景 , 当时是一个人值班 , 特别紧张 , 生怕一个疏忽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 现在回顾 , 发现短短几年我成长了很多 , 这都得益于2020年的一次支援 。
2020年大年三十我也是在医院过的 , 不过不是在这儿 , 是在武汉火神山医院 。
当时我爷爷70大寿 , 我特意调班打算回家给他祝寿 , 忽然听医院说要派医护支援武汉 , 我就自愿报名了 , 最初还怕家人不理解 , 没想到他们都很支持 。
火神山医院患者很多 , 床位排得满满当当 。我被分在普通病区 , 一个病区大概有60多个病人 , 我们就负责给病人打针、发放药物及生活所需物品 。当时的值班安排是两班倒 , 当日早晨8点到次日凌晨4点为一个班 。当时疫情严重 , 大家都忙着照顾患者 , 更谈不上过年了 , 而且为了防止医护交叉感染 , 我们都一人一个房间 , 穿着防护服 , 彼此交流也很少 , 就这样不知不觉度过了年三十 。那年 , 直到春天都快结束了 , 我回到了上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