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风云影评700,边境风云影评分析( 三 )


程耳:《罗曼蒂克消亡史》也好,《无名》也好,这些电影的框架肯定还是与我的阅读经验有关,因为我对近代史一直比较有兴趣,也常常会阅读相关的书籍 。久而久之,一些人物、事件、场景甚至物件会在心里沉淀下来,最终这些没法忘怀或者挥之不去的部分就成为这两个剧本的由来 。
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也会发现没有一本书是面面俱到的,即使同一个事件也有很多著作,它们有着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之后我也会有自己的思考,会试图用自己的逻辑介入,试图梳理它,得出一个个人认为更靠近历史进程的逻辑关系,这是一个有感而发的过程 。至于上海的都市风光、各色人等的粉墨登场,都是附着在历史之中的,是创作的细节 。
我觉得《无名》的历史感是比较完善的,但是它更多还是建立了一个大历史的框架,具体的人物塑造和剧情的编织还是一个创作和虚构的过程 。
南方周末:《无名》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比较大,能不能谈谈你对这段民国史的总体观察,以及上海这座城市在这段历史里所扮演的角色?
程耳:我们以现在的眼光回顾这段历史,可以说它是一个转折的时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年代,各种各样的思潮都在这个时代涌现,不同的力量和人物悉数登场,试图建立某种文明 。它有特别光鲜的一面,也有特别残酷的地方 。我觉得以上海来表现这个时代,可能会格外地丰富,也拥有巨大的反差 。
南方周末: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这部电影其实也是你的历史观的反映?
程耳:我只能说电影中肯定带有我的历史观,这是无法回避的,但是拍摄这样一个篇幅的电影,不可能仅仅处理历史观,也有其他的东西在其中,包括人性和情感 。
【边境风云影评700,边境风云影评分析】南方周末:你曾说自己的创作都有相似的主题,就是“可以为之奋斗和不得不做出选择之间的某种暧昧的联系或者注脚”,能不能展开讲讲你对这个主题的理解?
程耳:我觉得创作还是靠近人本身,不论戏是所谓的年代戏还是现代戏,其实每个人都面临着选择,甚至这些选择不见得是那么非此即彼的,就好像人物也不是非黑即白的,人性的暧昧性一定会延伸到他们所做出选择 。其实生活里也是如此,我们常常都会面临选择 。
《罗曼蒂克消亡史》和《无名》都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资料图/图)
明星的符号意义,对电影叙事没有帮助南方周末:回想你自己的创作道路,有没有一些选择对你来说意味着某种转折?
程耳:这个问题从宏观角度来说很难说,其实大的方向来说,比如我选择拍摄什么样的电影,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这些都不是我去思考或者选择的结果,是出于一种本能 。
从微观角度来说,整个拍摄的过程中,我的工作就是不断地做选择,拍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取舍和选择的过程 。我每天都在甄别,都在选择,用第一条、第二条还是第八条 。
而这些所有微观的选择又都决定着创作的大方向,比如整体美学的思考、整体的趋势和习惯,记忆历史观,都涉及选择,我觉得创作的过程就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
南方周末:你的电影非常注重结构,特别喜欢采用非线性的叙事,为何会对这种结构情有独钟?
程耳:我没有按顺序拍过故事,我从毕业作业开始就是非线性的叙事,其实我并不排斥线性叙事,只是每次我写剧本,写第一行的时候,就是故事的中间 。其实很难具体分析为何喜欢这种结构,首先是一种本能,但如果一定要去分析,那对我来说这种叙事有一种美感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其实都是线性的,我们只能在线性时间里从头到尾地生活 。但记忆却都是非线性的,不论回忆还是梦境,其实都是跳来跳去的 。我觉得这对于我们无法逃脱的线性生活时间来说,是一种逃脱,也是一种自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