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顶岗实习周记 顶岗实习总结3000字( 二 )


我会被分到哪去?环境会不会很艰苦?我能不能胜任教学角色?面对茫茫未知的乡村学校,这些“95后”的心中难免有些抗拒 。
只有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所有同学都到达了自己的终点站 。下车伊始,却有人春风拂面,有人五味杂陈 。
让这些历史学专业师范生始料未及的是,他们被分到的课程五花八门,很少有人能在中学担任一名历史学科老师,有人甚至被分到了幼儿园 。
“这样的‘无准备之仗’难免会让我们觉得慌张,好在大家拥有足够的自信,能够尽快适应,认真备课,排除万难 。”《初为人师》一书主编之一李欣霖说,尽管大部分同学没有成为一名历史学科的实习教师,但他们依然在自己的岗位上,收获了爱与成长 。
完备的教学设施、温馨优雅的小花园、柔软舒适的塑胶跑道……李欣霖在看到那所小学的第一眼,就感觉这里并没有自己原来想象的那么“糟” 。
“我负责教二年级的语文、四年级的思政,有时还会盯一些自习课 。”李欣霖回忆,这些科目加起来,一周大概有十几节课 。
从第一次上课的“不知所措”,到与孩子们“无话不谈”,李欣霖越来越感受到了实习的意义 。“我不知道四个月的实习能对孩子产生多大影响,但如果我的一句话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触动,多年之后他还会记起,我就觉得是值得的 。”
实习结束后,班长王允健不仅把自己的起居收拾得干净利落,还练就了一项新技能——做饭 。回想起每周末,约上三五好友一起买菜做饭的日子,他感慨在这个过程中,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成年人独立生活的全貌 。
>>思考
基础设施趋近完善
师资力量仍旧匮乏
那年夏天,当他们结束了长达四个多月的顶岗实习生活归来后,齐健的邮箱里收到了30多万字的实习札记电子稿 。“坦率地说,当时我看到的那些文字非常粗糙、杂乱,只能说是一堆原始素材 。”
在学生们准备考研、找工作的档口,齐健开始着手拟定书本的编写大纲、设计编写体例及各章主题 。待学生们考研面试结束后,齐健组织成立了编纂小组,指导学生们的编写全过程 。在2019年学生们的毕业前夕,《初为人师:一群师范生的乡村教育顶岗实习田野报告》一书的初稿编写工作顺利完成 。之后,李欣霖对全部书稿进行了初步统稿,齐健则再对全稿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审读与修改,完成了最后的统稿与审定工作 。
在耐心翻阅电子札记的过程中,齐健在那些粗糙的字里行间,读出了这些年轻师范生对教育事业和教师职业,从无知到有悟,从摇摆到坚定,一路走来渐行渐长的心路历程 。
“尽管实习时没能被分到历史学科的岗位上,但那段经历让我对学生、对教材的把控能力有了很大提升 。以至于让我真正走上教师岗位之后,可以迅速适应角色转变 。”当年顶岗实习团队中的小丁,如今,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学的历史老师 。她觉得,实习时每天坚持写日志的要求非常受用,这让她在教学中养成了爱反思、善总结的好习惯 。直到现在,她也会每天留出时间思考,并将所得运用到下一节课堂当中去 。
齐健介绍,这本书的诞生,不单单是为进入基层实习的后来者提供前车之鉴,也能够为高等师范教育的研究者、培养者以及管理者,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证材料 。同时,它更是反映乡村基础教育现实状况的窗口 。
完成这本书的审订工作,齐健对乡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更加清晰地认知:教育教学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师资力量依然匮乏 。
“乡下留不住老师,老师想尽办法往城里去,基层的师资队伍结构性缺口一直很大 。”齐健分析,让这些师范生毫无准备地支援到不对口的学校和学科,四个月后,无论是对实习生还是乡村学校,又将是一个新地轮回 。如此一来,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想要得到提高,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