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托教机构 翰林院托教老师打学生

近日,省城一所翰林院托教机构爆出一起老师打学生的事件 。据了解,该托教机构是一家高端机构,服务已达三年之久,家长们无不为之拍手叫好 。然而,这次事件却让家长们倍感震撼和气愤,纷纷要求机构方面彻查此事,严肃处理打学生责任人 。在教育界,严惩打骂学生事件早已成为无可争议的共识,希望此次事件能为教育行业的规范化发展掀开新的一页,也为教育事业的和谐稳定增添一笔新的美好色彩 。
自从隋唐开科取士以来,因为科场舞弊案被杀的官员士子不计其数,但其中官职最高的要数清朝一品大员柏葰了 。柏葰是咸丰朝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位居宰相,官至人臣极鼎,他于咸丰八年(1858)充任顺天(今北京)乡试主考官,因科场舞弊被斩 。这起中国古代最大的科场案,起因是什么,惩处人数有多少,特别是柏葰该不该杀,历来说法不一 。

翰林院托教机构 翰林院托教老师打学生

文章插图
要知道在清代,各省考取举人的乡试三年一次,考期在八月、九月发榜 。咸丰八年(1858)九月,顺天乡试按期放榜,内有镶白旗满洲附学生平龄中式第七名 。平龄素娴曲调,曾在戏院登台演戏,所以“京师议论哗然,谓优伶亦得中高魁矣” 。因为在明清时代,戏子是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的 。恰巧,这年十月初七日,御史孟传金上疏,弹劾“中式举人平龄朱墨不符,物议沸腾” 。咸丰览奏立即下谕,饮派载垣等四位亲王、大臣会同查办此案 。
翰林院托教机构 翰林院托教老师打学生

文章插图
所谓朱墨卷,是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两套卷子,是为防止考官认识考公开张挂的进士名单一一大金生笔迹徇私作弊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措施 。墨卷是考生本人在场内用墨笔缮写的答卷,朱卷是由誊录人用朱笔将应试人的原卷誉抄后送交考官批阅的卷子 。至于平龄之卷朱墨不符,经吏部会同都察院详细磨勘校阅,发现平龄的墨卷内草稿不全,并有七处谬误文字 。当同考官邹石麟批阅试卷时,发现平龄的朱卷内有错字,怀疑是录人员抄错了,便为他更改了 。充任同考官的翰林院编修邹石麟擅自改写考生试卷,即被朝廷革职,丢了乌纱帽 。
与此同时,办案大臣还发现,在已被录取为举人的考生的试卷中,竟有五十本有问题,不是诗文悖谬,就是字句潦草 。成丰得报后大为震怒,立即把主考官柏葰革职,两位副考官户部尚书朱风标和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程庭桂暂行解任 。
就在审理戏子平龄一案过程中,又查出了一起关节条子案 。关节条子,是考官和考生串通作弊,在入场前约定在试卷某几处用某几个特定的字眼,一般是“夫”“也”“哉”一类虚词,多约定用在卷内某段的开头或结尾,考官人场后,“凭条索录,百不失一” 。此次顺天乡试,有广东肇庆人刑部主事罗鸿绎应试,科考前他几次去拜望同乡兵部主事李鹤龄,李鹤龄便给他拟了几个字眼,并答应留心照应他的文章 。罗鸿绎入场后就把所拟的关节用入文内 。
李鹤龄在开考前把写有罗鸿绎关节的条子送给充任同考官的老同学翰林院编修浦安,求他关照一下罗鸿绎的卷子,浦安入场批卷时,见有一本卷子与条子字眼完全相符,就向正副主考官推荐 。但柏葰感到这份卷子的文笔很一般,不想录取 。这时,浦安找到在考场内应差的柏葰的家仆新祥,求他向柏葰说情,结果柏葰听从请托,调换了其他已取中的卷子,终于使本已落选的罗鸿绎以第二百三十八名举人登榜发榜后,李鹤龄向罗鸿绎索要了五百两酬谢银 。同时,浦安赴柏葰园寓往谒,罗鸿绎也到房师浦安和主考柏葰家拜望,分别送上十几两银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