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案( 二 )


③抗氧化剂和抗炎药物:实验研究证实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症反应在血管痉挛的病理机制中起作用 。21-氨基类固醇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抑制血管痉挛和神经元损害过程中的自由基反应 。抗炎药物如布洛芬、甲 *** 在动物实验中能改善血管痉挛的临床症状,但还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
④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TPA):近年来,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上带观念性改变的是由原来使用抗纤溶药物以防止再出血,改为使用尿激酶和rTPA等纤溶药物,以减少脑缺血损害的发生 。一般在动脉瘤夹闭后,清除基底池血块,经导管用rTPA2.5万~60万U,每8小时使用1次(或尿激酶3万~6万U/d)基底池缓滴和引流 。
⑤腔内血管成形术:Zubkov在1984年最早采用腔内血管成形术来治疗血管痉挛,目前此项技术在临床得到较为广泛应用 。当血管造影证实血管痉挛后,并在症状性血管痉挛出现以前进行治疗,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一般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出现血管痉挛24h内进行治疗 。60%~80%的治疗病人临床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 。由于使用中少数病例出现动脉瘤或动脉破裂,目前趋于采用药物进行药物性成形术,取代机械性成形术 。一般用0.5mg尼莫地平、6000~1.2万U尿激酶灌注,然后用0.2%罂粟碱1ml,以0.1ml/s的速度重复多次灌注 。整个过程须在DSA监控下进行,并全身肝素化 。
(8)其他并发症的治疗:心电图异常者应给予α或β肾上腺素能阻滞药如 *** (心得安);水电解质紊乱、高血糖、脑积水等并发症治疗与其他疾病中的治疗相同 。
(二)预后
影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因素很多,病因、血管痉挛和治疗 *** 为主要因素 。病因不同,差异较大 。脑动、静脉畸形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最佳,而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效果最差 。动脉瘤破裂的死亡率在55%左右 。动脉瘤破裂未经手术夹闭,可再次发生出血 。最常发生于第1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0天 。每天发生率为1%~4% 。前交通动脉瘤再出血的概率最大 。第2次出血的病死率为30%~60%,第3次出血者几乎是100% 。但在第1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6个月再出血的危险性显著降低,以后出血的病死率可能不会超过第1次出血的病死率 。患者的年龄、性别和职业以及第1次发病的严重程度,对复发的可能性似无关联,但高血压可能增加其危险性 。
血管痉挛也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约有13.5%的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因血管痉挛而死亡或残废 。在致残病人中约39%因血管痉挛而引起 。
随着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生理研究的深入和治疗 *** 的改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预后已有了很大改善 。Cesarini对一地区20多年内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进行分析,发现近10年来Hunt和Hess分级Ⅰ级和Ⅱ级病人的发病后6个月病死率明显低于前10年(16%与34%),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也优于以前,但Hunt和Hess分级Ⅲ级至Ⅴ级病人的病死率无明显改善 。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首次血管造影未发现病因者,预后与头颅CT上积血分布情况有关,属于“中脑周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预后较好,再出血的概率也小于其他病人 。这些患者的病死率仅6%,而找到动脉瘤的患者的病死率约为40% 。除此之外,其他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也比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佳 。文献报道约80%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能恢复正常工作,而只有50%的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能恢复健康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大概多少钱?【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