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案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方案迫在眉睫 。一般采用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 。保守治疗主要是控制颅内压以减少继发性损害 。手术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 *** ,早期行手术可以有效地降低死亡率和残留症状的发生率 。手术方式包括开颅手术和穿刺吸除手术等 。在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手术风险分级,选择合适的手术 *** ,并在手术中注意严密的监测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随后进行积极的对症支持治疗,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 。

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方案

文章插图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 *** 有哪些?(一)治疗
1.病因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根本治疗 。动脉瘤的直接夹闭不仅能防止再出血,也为以后的血管痉挛治疗创造条件 。
2.内科治疗
(1)一般处理:包括绝对卧床14天,头抬高30°,保持呼吸道通畅,限制额外 ***。避免各种形式的用力,用轻缓泻剂保持大便通畅 。低渣饮食有助于减少大便的次数和大便量 。
(2)监测: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血生化和血常规、心电图、颅内压及每天的出入水量等 。
(3)补液:维持脑正常灌注压,对血管痉挛危险性相对较低者,可维持正常血容量;对血管痉挛高危病人,应采用扩容治疗,并使血压不低于180mmHg 。
(4)镇痛:适当给予镇痛剂 。大多数患者的头痛可用可卡因控制 。焦虑和不安可给适量的巴比妥酸盐、水合氯醛或副醛(三聚乙醛),保持患者安静 。
(5)止血:目前对止血剂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作用仍有争论 。一般认为,抗纤溶药物能减少50%以上再出血 。但抗纤溶可促使脑血栓形成,延缓蛛网膜下腔中血块的吸收,易诱发缺血性神经系统并发症和脑积水等,抵消其治疗作用 。因此,对早期手术夹闭动脉瘤者,术后可不必应用止血剂 。对延期手术或不能手术者,应用止血剂,以防止再出血 。但在有妊娠、深静脉血栓形成、肺动脉栓塞等时为禁忌证 。使用 *** :
①氨基己酸(EACA):16~24g/d静脉点滴,给药3~7天,病情平稳后改6~8g/d,口服,直至造影或手术 。
②氨甲环酸(凝血酸):比氨基己酸作用强8~10倍,且有消毒作用 。应用剂量2~12g/d,与抑肽酶(30万~40万U)联合应用,疗效优于单独使用 。
(6)控制颅内压:颅内压低于正常时,易诱发再出血;当颅内压接近舒张压时,出血可停止 。因此,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期,如颅内压不超过12mmHg,此时病人多属神经外科联盟分级Ⅰ~Ⅱ级,一般无须降低颅内压 。当颅内压升高或Ⅲ级以上者,则应适当地降低颅内压 。
(7)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防治:目前症状性血管痉挛治疗效果不佳,应重在预防 。防治过程分为5步:①防止血管狭窄;②纠正血管狭窄;③防止由血管狭窄引起的脑缺血损害;④纠正脑缺血;⑤防止脑梗死 。
主要措施有:
①扩容、升压、血液稀释治疗:此法既可用于预防,也可治疗血管痉挛 。很多医疗中心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限水,相反每天给予数千毫升液体量,维持中心静脉压在8~10cmH20或肺动脉楔压在12~14mmHg,并采用药物适度升高血压,使血压较正常值升高40~60mmHg,维持血细胞比容在30%左右,可有效减少血管痉挛发生 。但上述 *** ,特别是升高血压宜在动脉瘤夹闭后使用,以免诱发再出血等并发症 。
②钙离子拮抗药:尼莫地平是目前临床运用较多的钙离子拮抗药,可用来预防和治疗血管痉挛 。一般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内尽早使用,按每小时0.5~1mg静脉缓慢点滴,2~3h内如血压未降低,可增至每小时1~2mg 。采用微泵控制静脉输液速度使点滴维持24h 。通常本药50ml(10mg)经三通阀与5%~10%葡萄糖溶液250~500ml同时输注 。由于尼莫地平易被聚氯乙烯(PVC)吸收,因此应采用聚乙烯(PE)输液管 。静脉用药7~14天,病情平稳,改口服(剂量60mg,3次/d)7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