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案导入语 少年闰土教案第二课时( 二 )


闰土还热情地邀请鲁迅到他家中去玩;“你夏天去我们那,咱们可以去海边捡贝壳,红的绿的都有,晚上还可以去看瓜,你也来!”
“管贼吗?”
“不是,走路的人渴了在我们地里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 。要管就是管獾猪,刺猬,猹 。”可见少年闰土是很善良的,在他的眼里,陌生人摘他家的瓜是不算偷的 。
这件事也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还形容过这样的画面:深蓝色的天空挂着一轮明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上面种着一望无际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他项带银圈,手捏钢叉,向一匹猹用力的刺去,然而那匹猹却十分机灵,扭身从他的胯下逃跑了 。
少年的鲁迅直接被闰土的“见多识广”震撼了!鲁迅感慨的说:“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道的” 。
虽然闰土和鲁迅是亲密的玩伴,但放在当时的社会里,鲁迅是封建士大夫家庭的少爷,而闰土不过是家里繁忙时请的短工儿子而已,客观的讲,俩人的社会地位却是截然不同的 。
而闰土,那时也仅仅是个不谙世事的孩子,他活泼可爱、聪明能干,也没有那些世俗观念的禁锢,并没有因自己跟鲁迅身份地位不同而感到自卑,鉴于后期他的经历,此时的他算是“少年不知愁滋味” 。
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随着正月的结束,闰土要走了,鲁迅急得大哭,闰土也躲在厨房呜呜地哭,但是有些事情终究是不会打破的,闰土还是被父亲强行带走了 。
后来,少年闰土还托父亲送过来一包很好看的贝壳和几只很好看的羽毛,可见闰土仍然惦记着小伙伴,鲁迅也会寄给闰土一些东西,但两人始终没有见面 。
二、微妙的变化根据鲁迅先生的文章,两人再次见面已经人到中年,但是笔者翻阅了一些资料,在那次离别之后,两人后来还见了一次面 。
17岁时,鲁迅在南京矿路学堂读书,放寒假时,闰土和他还一起游玩了绍兴城,他们“边走边谈,漫步街头,观赏闹市”,甚是亲密、也乐得自在 。
虽然此时闰土经常陪伴着父亲去做工,但青年的闰土和鲁迅仍保持深厚的友谊,并没有因地位不同而产生隔阂 。
可以说,闰土给鲁迅带来的是对自由的向往,而鲁迅也让闰土对另一种生活方式产生的憧憬 。
受鲁迅的影响,闰土请求父亲也能送他上学 。当时章家的经济条件还能供得起,闰土的父亲也就答应了 。
(旧社会为了生活奔波努力的少年)
然而,命运却给闰土开了个玩笑,就在他即将迈入学堂的大门时,他的父亲一病不起,最终去世,这不仅打破了他上学的梦想,也强迫他挑起家中的重担,整日挑土、摇船、做农活儿,手脚不能停歇 。
三、可悲的隔阂鲁迅和闰土的处境颇为相似,都经历了家道中落的困境,然而两个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鲁迅始终没有放弃读书,最终学业有成,成为一代文豪,而闰土受生活所迫,最终成为了勤快老实的庄稼汉 。
(鲁迅)
对于闰土的处境和地位,笔者绝对没有贬低之意,但只能说知识、环境和格局确实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
此后,鲁迅和闰土开始了迥然不同的人生,也为以后两人再次见面带来的强烈反差埋下了伏笔 。
1919年冬天,时隔20年后,鲁迅回到了家乡,他此次回家是想变卖家产,然后在北京买个房子 。
因为小物件收拾起来不方便,卖着也不值钱,鲁迅便想把这些物件送给闰土,这才有了鲁迅与闰土重逢的机会 。
值得一提的是,在闰土来之前,鲁迅的对门邻居“豆腐西施”杨二嫂已经闻信儿逛过一圈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