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习对比、前后呼应的写法
1)本文是写故都的秋 , 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 , 主要在哪些段落?
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主要在2和13自然段 , 目的是以江南之秋来衬托故都的秋 。
两者的比较点都是“秋味” , 突出北国之秋更够味 , 更切合
2)那么
明确:分别抓住其“看不饱 , 尝不透 , 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 , 回味不永”的特点 , 前者在第2自然段 , 后者在第13自然段 , 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 。
3、情感探讨
郁达夫对于故都的秋是怎么样的情感呢?请大家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
明确:第一段“我的不远千里 , 要从杭州赶上青岛 , 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 , 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 , 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 , 可见爱秋之切!)
最后一段:“秋天 , 这北国的秋天 , 若留得住的话 , 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 , 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 。可见爱秋之深啊!)
情感:向往、迷恋、眷恋
确定了情感 , 下面请大家看到十二自然段 ,
明确: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所体现出来的那种萧索落寞的景象 。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 。“白色恐怖 , 使郁达夫心境不好;他心境不好 , 所以喜好冷色调 , 总想找宁静处” 。
4、小结
【故都的秋教案全国一等奖,故都的秋教案设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以我观物 , 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本文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 , 与作家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 , 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 秋中有情的眷恋 , 情中有秋的落寞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 以情驭景 , 以景显情 , 浑然一体 。大家在以后的写作中也要注意运用这种寓情于景 , 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
5、作业:
1)、完成《学海导航》配套练习
2)、写一篇欣赏季节的散文
三、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1、秋院
2、秋槐
3、秋蝉
4、秋雨
5、秋果
(形) (神)
故都的秋教案 篇2一、教学内容分析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 , 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 全文紧扣“清、静、悲凉” , 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 , 通过“以情驭景 , 以景显情”的 *** , 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 , 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 , 因此 , 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 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 , 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 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 , 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 , 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 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 , 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 , 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 , 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 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 , 开学时 , 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 , 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 , 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 , 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 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 , 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
推荐阅读
- pr的哪个版本最难用?
- 柬埔寨洞里萨湖简介,柬埔寨洞里萨湖人的家是流动的
- livina东风日产价格 东风日产价格八万左右
- 王国维简介及生平事迹_王国维简介资料
- 凤眼果禁忌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哲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全诗
- 年糕怎么吃好吃简单的方式
- 干部调动和交流的区别是什么?
- 猎豹浏览器小号窗口怎么打开?小号窗口打开方法简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