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大病困难补助申请报告_困难补助申请报告书( 二 )


大学是一个陌生的所在,除了高中同班的几个同学,其他人都不认识,更不认识我们的老师 。入校没几天,学校组织征文比赛,我没有任何犹豫就投稿了 。结果中文系我是第一名,其他系的同学水平远在中文系之下 。开课不久,就认识了我们的老师 。感觉大学的老师真博学啊!一门课三节连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我们就埋头记笔记 。那时,没有PPT没有投影,老师把教案放在讲台上,老师的教案厚厚的,像一部书稿 。也不看一眼,就开讲了 。姚先生讲课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唾沫星子乱溅,虽说是讲授《文学概论》,可是讲作品的人物活灵活现 。同时,教授《文学概论》的贾锦福先生与姚先生迥然不同 。姚先生操着沂水方言,典型的沂蒙山人的豪爽,嗓门大,底气足,课堂生动 。而贾先生瘦小老头,说话语速舒缓,南方口音,学究气很浓 。听姚先生的课就像进了说书场子,大家跟着先生一块开心一块大笑 。可是,开心之后,老是找不到观点,大家都被生动的讲述吸引了,这课堂听起来很开心,这笔记做起来很费事 。贾先生不是这样的风格,他嗓门小,唯恐同学们听不清他的南方口音,每吐一个音节一字一顿的 。贾先生的课观点鲜明,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主题阐释,观点清晰,条分缕析 。贾先生的课极少废话,真都是干货,做起笔记特别省劲 。贾先生的课不会插科打诨,没什么“佐料”,有点干巴巴的,缺少点“水分”,同学们不大喜欢贾先生的课 。大家倒是比较喜欢听姚先生的课,好玩生动 。我却觉得贾先生虽然不大会讲故事,他的课有思想有见地 。每次我都抢坐第一排,认真听贾先生讲课 。

教师大病困难补助申请报告_困难补助申请报告书

文章插图
我们同学不知道贾先生除了是我们的老师之外,还有一个另外的身份《临沂师专学报》
大学时正赶上首播1986版的《红楼梦》,我跟同学看得着迷 。先生嘱我,别老是看热闹,学文学的学生要耐下心读原著,看电视剧太省劲,学不到精髓 。当时真是太喜欢电视剧《红楼梦》,觉得贾先生真是太古板,他怎么就不喜欢看这电视剧呢?不过,我们还是背着先生一口气坚持看完36集的电视剧《红楼梦》 。看完电视剧再对照原著看看,才觉得先生的话有道理 。
(恩师贾锦福先生的初中、高中、大学毕业证书)
上大学时候,西方文艺思潮泛滥 。像我这样没什么理论功底的学生免不了随波逐流 。感觉思想上也很困惑,与先生交流 。先生告诉我,要有明辨是非的判断力,对某些思潮说了一个我从来没听说的新词“反文化” 。我是觉得这词新鲜好奇,请求先生给我们同学搞个报告 。先生真的在我们合堂教室做了一场报告《试论当前的“反文化”现象》,先生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从《文心雕龙》《诗品》《人间词话》等古代文论经典著作讲起,分析当下的西方文艺思潮 。这几乎与当时的时尚唱对台戏,同学们听不得这个,在西方文艺思潮裹挟下的青年学生,哪里听得进去这老爷子一番理论 。我是尊敬先生的,我认真地听 。当时听先生报告的也就十几个人,其他老师的报告都是济济一堂 。可是,贾先生仍旧认真地讲,还不时与我有目光的交流 。我感觉贾先生好像就讲给我一个人听的 。多少年后,我回忆先生这一场报告,很为先生的情怀感动 。先生的文人风骨,他对真理的坚守,让我感怀敬佩了一辈子 。
(恩师贾锦福先生1965年深入基层调研,与同事们合影,后排左二)
我在想,在我们沂蒙山区一个县级市的师范专科学校,怎么能有先生这样的大师啊?真是我们的幸运!我能在读书的时候,与先生结下这种忘年交的师生情谊,也是我的幸福和自豪 。先生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就分到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艺理论组,1966年春因工作需要调到山东省莒县一中工作 。1978年中国科学大会之后,北京要召回他进京工作 。这时候,他在沂蒙山区已经生活了12年,与这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他毅然放弃进京的机会,到了临沂师专工作 。我才有机会成为先生的弟子 。34年前我跟先生初识,成了先生的助手,跟着先生学了很多课堂不曾学到的东西 。师专读书期间,我几乎每天都要到先生的学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