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翻译

传习录翻译成外文出版,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海外华人中广为流传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复兴运动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 。而这本书正是一个很好的平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感受它的魅力 。本书以“一带一路”为主题,通过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介绍,展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风土人情 。希望读者能从中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领略中国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 。

传习录翻译

文章插图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翻译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翻译:人必然有想吃东西的心,然后才会去认识食物 。
此句出自王阳明《传习录》,部分节选如下: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徳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 。工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 。又云“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 。无乃自相矛盾已乎?
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 。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 。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
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 。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 。
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 。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
拓展评析:
“知行合一”是构成明心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陨明先生认为知是行动的开始,行则为知的完成,二者互为始末,因此行一件事前,必先有知,而行事必以知为前提 。
说得浅显些,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各种食物的好坏除非经过自己的舌头尝尝,否则无法知道它的真味 。隔明先生以想食、知食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知与行的关系 。
求“饥溺”的解释?据考证,应该是“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检索后即会发现,类似地表达在古文中出现过多次,如《商书·说命下》中写道“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司马光诗曰“一夫有不获,伊尹为深羞”;唐玄宗封禅泰山后的铭文《纪泰山铭》中写过“一夫不获,万方其罪予”; 在王阳明的《传习录·答聂文蔚》中写道“视民之饥犹己之饥溺,而一夫不获若己推而纳诸沟中者”;尤其是乾隆帝在奏折中写道“朕子惠元元,一夫不获,实如己溺己饥”,与曾国藩文中的“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十分相近 。
【传习录翻译】况且,荻,即野苇子,罕有作食材之记载,况且让百姓以野草为食决非圣贤所希求,用此义解释难以通顺 。所以,个人认为,“荻”字可能是误传,应为“获”字,原文应为“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获,引为余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