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三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这样的描写展示了卫武公体面的服饰 。就连冠服上的装饰品也是极其精美的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卫武公意志坚定、忠贞纯厚、心胸宽广、平易近人的形象 。从字里行间 。我们不难看出 。两千多年前的卫国具有很高的服饰审美文化 。
再比如“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 。如琢如磨”、“有匪君子 。如金如锡 。如圭如璧”几句 。则直接是对卫武公人物品德的赞美 。诗句表达的是卫武公有着丰富精湛的知识 。研究讨论起学问来非常细致 。学问切磋更精湛 。他在道德修养上无可挑剔 。他是非常完美的一个人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出土的卫国青铜器)
大量的比喻表现了卫武公精湛的文章学问以及道德修养 。而随着章节的递进以及用词的变换 。也体现了卫武公的才学修养是经后天积累养成的 。他的道德修养也是经过不断磨砺的 。
再如“猗重较兮”、“善戏谑兮”则突出描写卫武公的的交际能力和风雅的谈吐 。
这些两千多年的词句 。即使是今天读起来依然很惊艳 。正是因为这些经验的词句 。才让《诗经》传承两千多年而不衰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第二个惊艳的地方:重章叠句对竹子的描写 。以及中国竹文化的起源
《淇奥》这首诗歌一共有三个章节 。每章开头都以“绿竹”起兴 。这就是诗经中典型的借物起兴 。三个章节重章叠句 。如第一章节的“瞻彼淇奥 。绿竹猗猗” 。第二章节的“瞻彼淇奥 。绿竹青青” 。第三章节的“瞻彼淇奥 。绿竹如箦”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三个章节开头都是借淇水岸边挺拔、青翠、浓密的竹子起兴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卫国盛产竹子 。淇水一带更是因为盛产竹子而闻名于世 。而卫国的都城就是淇水边上 。我国古代的文献资料中就有对淇河两岸盛产竹子的记载 。南朝著名史学家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对于“淇园”有如下注释:“卫之苑也 。多竹篠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美丽的淇河湿地)
《淇奥》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来赞颂卫武公的高风亮节 。开创了以竹喻人的先河 。成为中国诗歌以及文学作品中竹文化的起源 。后来的中国文学作品中 。不乏文人墨客以“竹”来比喻一个人的恬淡高雅、坚韧挺拔 。如在《孔子家语》中 。孔子的学生子路就说过:“南山有竹 。不揉自直 。斩而用之 。达于犀革 。以此言之 。何学之有?”子路以南山之竹作为本性正直 。无需外在修饰的事物的代表 。可见竹子文化在当时已经是人们共同的认识了 。竹子在《淇奥》之后 。已经成为了人们经常去赞美的植物 。竹子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品德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中国源远流长的竹文化起源于诗经时代的《淇奥》 。诗中的竹文化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松、竹、梅被人们称为为“岁寒三友”;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魏晋时期有被后世称为“竹林七贤”的名士之风;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中也写道:“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
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已然成为品格高尚 。不畏逆境 。不惧艰辛 。中通外直 。坚忍不拔 。宁折不屈 。高风亮节的象征 。追本溯源 。我国传统的竹文化就是来源于卫国的诗歌《淇奥》 。从这个角度再看的话 。《淇奥》是一首惊艳了时光的诗歌 。
有没有什么特别生僻又惊艳的古诗词?

文章插图
总结
《淇奥》这首诗如果从字面和内容来说 。因为生僻字较多 。可以算得上上是一首比较生僻的诗吧 。但是在诗中 。有那么多令人感到惊艳的句子 。有一些词语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 。我们今天还在使用 。
透过诗歌 。我们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淇水岸边那茂密的竹林 。诗经时代卫国的服装冠冕 。以及诗中的竹文化 。这首诗穿越了时光 。惊艳了岁月 。这首诗历久而弥新 。它是一首有生命力的诗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