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投毒案件经过_复旦投毒是什么毒( 五 )


中国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郑晓边表示,一些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能力是连日来高校死伤事件频频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背后是长期以来相关教育的缺失 。无论是学生自身还是学校、社会,都应该尽快亡羊补牢 。此外,郑晓边建议,设置相应的服务机构,对大学生提供危机干预,及时为大学生提供心理疏导方面的帮助 。
大学生投毒案真正该引发的是我们对当代大学生的思考,我们该看到事件与我们自身息息相关的一面 。虽然近些年来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度日益增强,但远远没有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与学习成绩同等的高度 。学习,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最后学做学问 。但是由于社会等诸多压力,几乎所有的学校老师家长都把做学问放在了第一位,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教育 。大学校园中的争执与碰撞的原因何在?在复旦大学投毒案发生后曾有一家杂志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在大学中最容易引起摩擦的问题就是,同寝室的室友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的不同和价值观的差异 。又因为当代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不满、打击容易偏激,说出过激的语言和作出过激的行为,导致了校园惨剧的发生 。
如果要从黄洋案谈中国教育的缺失,那大概不只是专业性的“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 。一味地注重知识的填鸭,忽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是中国整个教育机制的弊病 。但是中国的教育机制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一场投毒案,一个鲜活生命的逝去,各大高校该思考的,该做到的应是把大学生心理教育融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而不是只是打着旗号,喊着口号,却一无作为 。而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我们该思考的,能做到的就是,努力端正自身心态,充分认识生命的可贵 。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在与同学室友的交往中,要学会换位思考,要能看到自身的错误,不要一味的指责他人 。
一场投毒案,不单单是给大学校园,而是给整个教育机制敲响了警钟,重视学生的心理、人格教育刻不容缓 。

问题九:大学生投毒事件原因复旦投毒案:
林森浩与黄洋均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分属不同的医学专业 。2010年8月起,林森浩入住复旦大学某宿舍楼421室 。一年后,黄洋调入该寝室 。之后,林因琐事对黄不满,逐渐怀恨在心 。
2013年3月29日,林森浩在大学宿舍听黄洋和其他同学调侃说愚人节即到,想做节目整人 。
林森浩看到黄洋笑得很得意,便联想起其他学校用毒整人的事件,便计划投毒“整”黄洋,让同学难受 。
作案动机
最高法经复核确认:被告人林森浩与被害人黄洋分别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同住一间宿舍 。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黄洋不满,决意采用投放毒物的方式加害黄洋 。
毒物来源
2013年11月27日,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庭审中,林森浩表示,2013年3月31日他找同学吕鹏,准备向其要曾经做实验时用过的N-二甲基亚硝胺 。林森浩从吕鹏处拿到实验室钥匙到实验室将装有75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药瓶和一支已经吸了约2毫升N-二甲基亚硝胺的注射器带走 。
投毒剂量
检方指控,林森浩将至少30毫升二甲基亚硝胺注入饮水机,超致人死亡剂量10倍以上 。

问题十:分析复旦大学投毒案的犯罪要件犯罪构成要件:1犯罪主体,2犯罪主观方面,3犯罪客体,4犯罪客观方面 。二:复旦投毒事件真实的起因及经过
人得为他自己做的事负责,如此而已 。
怎么想是各人自己的事,怎么做那就有法律管了 。三:复旦投毒案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