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修辞手法( 三 )


借喻的本体与譬喻词都隐藏,只有喻体出现;而隐喻和明喻的本体必须出现 。容易混淆的是,譬喻词在三种比喻中都可能隐藏,区别需要细细体会 。
关于借喻的诗例我们看一首王安石的木末诗:
木末北山烟冉冉,草根南涧水泠泠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
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这两句不见主体,不见譬喻词,只有两个喻体,白雪比喻丝,黄云比喻麦子 。虽然没有主体,但是读者“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
三、比喻与借代
看完了三种比喻,还需要注意借喻和借代的区别 。有的比喻也是借代的一种,有的则不是 。
1、比喻也是借代
《木末诗》中的“白雪、黄云”是借喻也可以看作借代的一种,又如白居易的《玉真张观主下小女冠阿容》
绰约小天仙,生来十六年 。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晚院花留立,春窗月伴眠 。回眸虽欲语,阿母在傍边 。
瑶水一支莲 。用莲花来比喻美女,这也是一种隐喻式的借代,主体是“绰约小天仙”,省略了譬喻词,喻体是:姑山半峰雪,瑶水一枝莲 。
2、这种借代不是比喻
韦庄的《江上题所居》用“青州从事”来代替酒,“泉布先生”代替钱,这是借代不是比喻 。
故人相别尽朝天,苦竹江头独闭关 。落日乱蝉萧帝寺,碧云归鸟谢家山 。青州从事来偏熟,泉布先生老渐悭 。不是对花长酩酊,永嘉时代不如闲 。
四、特殊的形式 博喻与比喻不同形式的混用
1、比喻不同形式的混用
诗中的比喻和文中的比喻不同,诗家语更加自由多变,一句话或者一段话如果隐喻和明喻混用,在文章里可能会有不协调的感觉,但是在诗中却很常见:
杜鹃啼处血成花,梅子黄时雨如雾 。寇准
出句用”成“,对句用”如“,按照修辞的解释,上句是隐喻,下句是明喻 。
在五七律中,因为对仗的原因,出句有明喻譬喻词”如“,对句常常用同为明喻譬喻词的”似“当然也有用隐喻词对明喻词的,例如”成“”是“等,白居易这首七律《同王十七庶子李六员外郑二侍御同年四人游龙门有感而作》:
一曲悲歌酒一尊,同年零落几人存 。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 。各从仕禄休明代,共感平生知己恩 。今日与君重上处,龙门不是旧龙门 。
世【如】阅水应堪叹,名【是】浮云岂足论 。名【似】浮云岂足论,似,还有一点猜度的意思,名【是】浮云岂足论;是,变为一种判断和下定论,名声就是浮云,不值得 。人间不值得,名利不值得 。
2、博喻 博喻中的混用
说比喻不能不讲博喻,数量比较多而且连用的比喻称之为博喻,例如苏轼的《百步洪》第一首描写水波冲泄的一段: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
第二句是明喻,轻舟南下如投梭 。第5-8句用一串博喻形容一个“快”字 。因为第5句有一个譬喻词“如”,所以这4句都可以看作明喻 。
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博喻就复杂了: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
这一串都是比喻主体【声】,其中有出现譬喻词的句子: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四弦一声如裂帛 。更多的是隐藏譬喻词的句子: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