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九年,塑料袋仍无处不在,你怎么看?


2008年6月 。“限塑令”正式实施 。这份“限塑令”明确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 。

“限塑令”九年,塑料袋仍无处不在,你怎么看?

文章插图
塑料袋因为方便而大受消费者青睐 。买菜需要塑料袋 。买早点需要塑料袋 。超市购物也需要塑料袋 。快递包裹需要塑料袋…….塑料袋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没有塑料袋的生活真的很难想象 。消费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 。已养成短期内难以割舍的消费依赖 。而塑料袋的“替代品”明显吸引力不足 。相比塑料袋 。纸袋或可降解塑料袋、无纺布等材质的环保袋价格是普通塑料袋的数倍以上 。携带也不方便 。从最初的免费到收费 。消费者开始可能会不习惯 。但几角钱的费用让消费者消费起来毫无压力 。九年的时间 。“习惯性缴费”的新生活惯例似乎已经渐渐生成 。
二、监管不力
监管不力被认为是“限塑令”被“架空”的直接原因 。《光明日报》指出 。想当初 。超市、菜市场总是有人检查“限塑令”的执行效果 。商家自然不敢放肆 。但塑料袋的生产企业众多 。销售渠道和使用场所更是五花八门 。在旷日持久的“猫捉老鼠”游戏中 。监管部门鞭长莫及 。检查力度和频次跟不上 。导致一些商家又肆无忌惮地提供、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塑料袋 。如农贸市场是超薄塑料袋使用的重灾区 。但对此 。几乎很少听到有人去查的 。在许多批发塑料袋的商家 。各种超薄塑料袋也是公开售卖 。而那些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厂家 。生意也一直红火 。可以说 。仅仅一个超薄塑料袋 。从使用、流通到生产 。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基层部门对于限塑令的执行力度 。由此可见一斑 。
《人民日报》同样认为 。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 。首先 。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强大的监管力度 。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 。这导致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 。
三、“限塑令”本身有许多制度缺陷
“限塑令”主要停留于行政指令 。行业的自我治理机制基本缺位 。有需求就有市场 。商家都是趋利的 。塑料袋价格低廉 。而纸袋或可降解 。但价格却是普通塑料袋的数倍以上 。相较于巨大的购物数量 。每个塑料袋0.2元到0.5元的成本实在微不足道 。收益远大于成本 。而对超市等商家来说 。由免费提供到收费出售 。徒增一条生财之道 。何乐而不为? 而农贸市场、街边摊点、小商贩为了留住客人会提供免费塑料袋 。不会自觉收费 。无形中 。这也变相为不法作坊违法生产塑料袋提供了市场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消费者为使用塑料袋付费 。就是承担污染环境的成本 。而这一行为的收益则是购物的便捷 。结果 。“限塑令”陷入了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正和博弈 。难以落地实属必然 。
舆论指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 。既有监管层面的问题 。也有利益关系的掣肘 。也有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 。对政府部门而言 。加大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 。是加强源头治理的题中之义 。“限塑令”也应该延长监管链条 。不仅要限用 。也要限售、限产 。在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同时发力 。
《中国纪检监察报 》指出限塑令”几乎沦为“卖塑令” 。如何让“限塑令”重新焕发活力 。对政府、消费者、市场而言都是不小的考验 。
【“限塑令”九年,塑料袋仍无处不在,你怎么看?】在执行中 。如果只是政府部门单打独斗 。那就注定会独木难支 。还应该调动社会、市场和消费者的力量 。共同参与到塑料袋的治理过程中 。对于治理者来说 。“限塑令”遇到波折 。恰是丰富治理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 。随着环境治理能力和公众环保素养的提升 。相信我们终有一天能够告别那些危害环境的生活方式 。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更加干净美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