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简短 蚯蚓的选择实验报告单( 二 )


尽管农民们都知道,蚯蚓的存在有益于土壤,但对很多农村人而言,很少有挣钱的办法比电蚯蚓来得更快、更轻松 。
20多年前,刘玉莲第一次接触“蚯蚓产业”时,捕捉是靠锄头挖,开肚用刮胡刀片,再晾晒在地板上,蚯蚓干大约20元/公斤 。“(湿蚯蚓)才3毛钱1斤,一天刨40斤才挣10几元 。”刘玉莲说,“那时间(做这行的)少 。”
20年来,地龙的价格翻了10倍 。2021年,全开广地龙(一种地龙收购行业术语,根据加工情况,地龙可分为全开、半开、统货等——采访人员注)市场价一度涨至275元/公斤 。
她告诉采访人员,她所在的村子,不少村民是最近两三年才开始接触“蚯蚓产业” 。在她看来,这源于药材市场上野生地龙的需求与价格不断走高 。地龙仪的出现也使得蚯蚓捕捉更加高效 。除此之外,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的出现则也让更多人接触到这个“一本万利”的行业 。
刘玉莲售卖地龙仪,也回收蚯蚓干,她说,她旺季一天能收1000斤蚯蚓干货 。就在前不久,有山东菏泽的人前来实地考察,她向客户展示了“秒出蚯蚓”的机器,而她收到的货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四川、云南等 。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打工打工,两手空空,不如在家,蚯蚓加工 。”那些收蚯蚓的商人,在网络上打出极具吸引力的口号 。他们视“蚯蚓产业”为新的“农村致富路”,称蚯蚓是“农村土地里的软黄金” 。
河南许昌的年轻人万泉是2019年春天从网络上注意到“蚯蚓产业”的,那时1斤蚯蚓干能卖80多元 。
那时,捕蚯蚓已有一套相当成熟的产业链 。此前做生意赔了钱的万泉对这个“创业项目”有疑虑,直到那年夏天,他到商丘虞城亲眼见识了当地发达的“产业链” 。
万泉告诉中青报·中青网采访人员,带他创业的老板就在虞城,最初收蚯蚓时,骑着“二八式”自行车,如今,开着“大金杯”汽车,在村子里盖了一栋像模像样的大别墅,开起了超市 。而他们村子围着蚯蚓挣钱的人“多得要命” 。
【蚯蚓的选择教学反思简短 蚯蚓的选择实验报告单】万泉花800元从虞城带回一套设备,开始“创业” 。“创业”的起点是城郊一条干枯的河道 。如今,万泉的“蚯蚓加工厂”已经开到了贵州威宁、江苏徐州,每次外出回老家时,他都会去那条“创业河”看看 。
他听说,在2016年左右,河南漯河刚开始有人做“蚯蚓”的生意时,有农村的老人连买地龙仪的钱也不愿意花,“全部拿锄头去挖,把那河坝子都挖塌了 。”
裁判文书网上的判例显示,2020年,在江苏沛县,一名年轻男子在家门口测试购买的蚯蚓捕捉机时,触电身亡,留下年近七旬的父母、30岁出头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女儿 。也有媒体报道,2022年,在江苏如皋,一个70多岁的村民自制地龙仪捕捉蚯蚓时触电身亡 。
尽管如此,在这个圈子里,流传更多的是关于“致富梦”的故事 。
“(想做)这个玩意儿就是得货多 。”万泉告诉采访人员,他知道,去年在四川小凉山,有一个老板3个月出了200吨干品 。他说,靠蚯蚓发家致富的“不是多,是太多了” 。
近10年需求整体上行
没有资料显示,谁发明了地龙仪,但在中国,生产与销售它的商家大有人在 。
多年来,用于捕捉蚯蚓的地龙仪经不同厂家的改造,已升级换代数次;市场上出现了用于蚯蚓保鲜的地龙止损液;有厂家生产专门用于剖开蚯蚓的“开肚机”、晾晒蚯蚓的铁丝网 。
一家名为“中山市久驰电器有限公司”的企业在2017年、2018年申请注册了“地龙仪”“蚯蚓机”的商标,而位于中山市的另一家生产地龙仪的企业,以“地龙仪”为通用名称为由,请求予以“争议商标无效宣告”,但最终“争议商标予以维持” 。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系统中,搜索“地龙仪”,有多项相关发明专利,其中最早的一项发明专利申请于2016年5月23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