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国脉微如缕拼音

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长期以来长缨人才一直是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制高点" 。要实现长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等多方面的推动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高人才吸引力和待遇水平,加强教育培训和科研支持等措施,是促进长缨人才入手的重点 。只有充分发挥长缨人才的作用和价值,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 。
一: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 。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快投笔,莫题柱 。
《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赏析这首词是
《贺新郎·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刘克庄的其它作品○ 忆秦娥·梅谢了
○ 沁园春·梦孚若
○ 长相思·惜梅
○ 卜运算元·片片蝶衣轻
○ 清平乐·风高浪快
○ 刘克庄更多作品
二:国脉微如缕翻译讲解:
这首词是
“国脉微如缕”,一个“缕”字,让人想起飘忽不定、一触即断的游丝,想起“千钧一发”的危急 。一个极形象的比喻,说明国家的命脉,实在已经衰微不堪 。于是发一声问:不知何时才能请得长缨,将敌方首领擒缚!当时,蒙古贵族屡屡攻宋,南宋王朝危在旦夕,但统治者却不思进取,嫉贤妒能 。头三句的劈空而下,将形势的紧迫,统治者的麻木不仁,请缨报国之志士的热忱,尽情表达出来,纸上铮铮有声 。
接着,
以下又连用西汉张良遇谷城公(即黄石公)传授《太公兵法》和唐将李筌得骊山老母讲解《阴符经》而俱立大功的两个典故,来说明即使没有承授与凭借,照样也可以保家卫国建立功勋 。
下片,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下边两句,将当时边境上疾风扑面、黑云压城的情景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北风,暗指北来的蒙古兵,它既点出了入犯的方向,也渲染了入犯者带来的杀伐之气 。敌方进攻用的冲梯,屡次狂舞于边城,蒙古军队攻势的凶猛和情势的危急,由此可见 。金汤,指坚固的防御工事,张许指张巡、许远,安史之乱时,他们坚守睢阳,坚贞不屈 。大敌当前,假如没有像张巡、许远这样的良将,即使有坚固的城池,也不能久守 。“汉拜郅都,匈奴避境;赵命李牧,林胡远窜 。则朔方之它危,边域之胜负,地方千里,制在一贤 。”(《旧唐书·突厥传》载卢俌上唐中宗疏中语)这里再次提到了任人唯贤的重要性 。
此词慷慨陈词,议论风发,笔力雄壮,又极尽抑扬顿挫之致;运用了大量典故,自然贴切,蕴义丰富 。这是宋末词坛上议论化、散文化与形象性、情韵美相结合的代表作 。
原文: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 〔宋代〕
实之三和有忧边之语,走笔答之 。
国脉微如缕 。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 。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 。谈笑起,两河路 。
少时棋柝曾联句 。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 。闻说北风吹面急,边上冲梯屡舞 。君莫道投鞭虚语,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快投笔,莫题柱 。
译文:
用原韵第三次作词唱和王实之,有忧虑边境被敌人侵犯的话,回笔疾书回答这件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