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理解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阅读答案( 二 )


储存强降水,可否化“水害”成“水利”?
去年7月中下旬,一场干旱席卷鄂湘赣苏皖浙闽7省大部地区,一直持续到11月,多地仍然处于干旱缺水状况,江河湖库水位下降,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 。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显示,以上区域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2至8成,区域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近5成,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 。
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些地方在经历干旱之前,其实刚刚经历过强降水带来的洪涝灾害 。7月上中旬,湖南中部及以南地区就曾遭遇持续暴雨洪水过程,导致湘江干流长沙站以上河段两次全线超警,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发生超警洪水,防汛抗灾形势一度十分复杂、严峻 。
我国水资源分布时空分布不均,如果能把多雨季节的强降水储存起来,是否就能缓解南方地区的干旱?把“水害”转化为“水利”,又需要满足哪些条件呢?
湖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黄晚华表示,要把多雨季节的降水储存起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改变土壤储水能力,二是增加湖泊水库堰塘等蓄水区蓄水量 。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理解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 阅读答案】土壤能够保持水分,主要有两种不同吸力的作用 。一种是土粒和水分子之间的吸附力,另一种是水分和空气界面上的弯月面力 。土壤质地不同导致土壤储水能力有差异,土壤质地越黏,腐殖质含水量越多,空气湿度越大,土壤的吸湿水含量就越高 。黄晚华举例,黏性土的储水能力比砂性土高,如果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黏性就可以提升储水量;而适当深耕,也可以增加土壤的储水量 。
降水强度差异影响土壤储水的多寡 。当降水来得迅猛时,土壤含水率会相应增高,但更多水易形成地表径流流失;但同样的降水量,如果降水历时长,入渗土壤多,土壤含水率则会更高,到达饱和后不再增加 。
同时,适当改变土壤地表结构也能增加土壤有效储水 。在南方,有些地方会把坡地变为梯田,减缓地表径流流速,以此增加土壤吸收水分的时间 。
另一方面,把降水转化为水资源储备,还可以通过增加蓄水区面积来实现 。有数据显示,把一米及以上水深湖泊面积与承水面积(即汇水面积)之比控制在8%至15%之间,就能拥有较为充足的调蓄场所与功能,缓解水资源时空矛盾 。
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是否“多多益善”?
青藏高原是全球山地冰川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是众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其冰储量是地球上除南北极外最多的地方,被誉为“地球第三极” 。同时,因其丰富的水资源滋养着东亚、东南亚、南亚及中亚等区域,也被誉为“亚洲水塔” 。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青藏高原为核心的“第三极”地区升温明显 。有数据表明,当前为青藏高原过去1000年以来的最暖期 。在全球每十年升温0.17℃的背景下,这一地区每十年升温幅度高达0.3℃至0.4℃,是同期全球其他地区平均值的两倍 。
气候变暖,冰川加速消融,造成湖泊显著扩张、河流径流增加……这些变化,仿佛给农业发展、绿洲扩张等带来了更多可利用的水资源 。看起来是好事,但事实真就如此?
事实并非如此 。冰川加速消融在短时间内增加了湖泊和河流下游水量,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水源 。但从长期来看,冰川处于亏损状态,会导致冰川水资源减少甚至枯竭 。
同时,冰川加速消融将改变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和地表孕灾环境,增加冰湖溃决、冰川泥石流等灾害发生的频率、规模和复杂性 。而“水塔”对河川径流的“削峰填谷”作用也将减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