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陵墓在扬州哪里 隋炀帝陵墓是洞室墓

隋炀帝杨广的陵墓被誉为是洞室墓的代表之一,其建造是中国古代陵墓建筑史上的一座伟大之作 。隋炀帝陵墓位于今天的河南洛阳市西南方,占地广阔,规模宏大,堪称古代皇陵中的巅峰之作 。这座陵墓采用了洞室作为主体结构,巧妙地融合了石室、砖室和土室等多种建筑材料,形成了独特的墓葬形态 。随着历史的长河,隋炀帝陵墓承载着帝王的尊严与荣耀,也见证了中国古代陵墓建筑技艺的精湛与发展 。
“中华文化奇迹——北京房山云居寺历史文化展”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太和门东侧崇楼开展 。展览以云居寺千年刻经史为主线,通过“刻经缘起”“千年伟业”“宝塔金经”“护经传宝”四个部分展开,主要以碑刻、佛经以及拓片的形式展现了云居寺的历史与收藏体系 。
大图模式
展览现场
云居寺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大石窝镇水头村,占地面积70000多平方米 。由云居寺、石经山藏经洞、唐辽塔群构成 。云居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初名“智泉寺”,后改称“云居寺”,经过历代修葺,形成五个院落六进殿宇 。20世纪40年代毁于日军炮火中 。解放后,经过两次大规模修复 。
云居寺中的最引人注意的石经山藏经洞位于石经山的山腰,其中雷音洞为开放式,洞内宽广如殿,四壁镶嵌经板,洞中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雕佛像1056尊,故称千佛柱,九洞共藏经4196块 。石经山现存唐塔两座,还有石凿古井、隋唐碑刻等大批历史遗存 。
大图模式
雷音洞内景 这是石经山最早开凿的佛殿和藏经洞 。洞内四壁镶嵌静琬大师早期刊刻的《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等19种经文,共146块 。
云居寺缘起于隋唐,当时有感于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两次灭佛,大量经书被毁 。隋大业年间,幽州智泉寺高僧静琬发愿把佛经镌刻于石碑上、密封于山洞里,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 。这一举措得到隋炀帝皇后萧氏的支持 。
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清七个朝代,绵延千载,期间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支持和达官显贵、市井行
会等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广泛参与,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3500余万字 。云居寺因珍藏万千石经被誉为世界上规模
最大的石刻图书馆 。
大图模式
贞观二年静琬题记刻石 唐代
唐代刻经静琬大师圆寂后,其弟子玄导、仪公、惠暹、玄法等高僧代代相继主持刻经,先后续刻《大般若经》《楞伽经》《佛地经》等100多部,分藏于石经山上六个洞室 。唐开元十八年(721年),唐玄宗第八妹金仙长公主奏请玄宗御赐云居寺大唐新旧译经4000余卷并田园山场,以为刻经所需 。
辽太平七年(1027年),刻经事业在圣宗的支持下得以恢复,此后继续得到兴宗、道宗的大力支持 。大安九年(1093年),通理大师至云居寺,“慨石经未圆,有续造之念”,遂以《契丹藏》为底本,续刻石经4080块 。通理大师圆寂后,其弟子善锐和善定继续刻经,并于天庆七年(1117年)在云居寺西南隅“穿地为穴”,将石经瘗藏于其中 。
大图模式
辽代 琬公大师塔铭刻石

隋炀帝陵墓在扬州哪里 隋炀帝陵墓是洞室墓

文章插图
大图模式
金代 镌葬藏经总经经题字号目录碑
云居寺珍藏着石经、纸经、木经号称“三绝” 。为了让珍贵的文物“活”起来,这是房山石经原石首次走出云居寺,与明代纸经、清代龙藏木经板等珍贵文物共同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
明天启、崇祯年间,沙门真程劝募京官居士葛一龙、董其昌等在北京石灯庵续刻《华严经》《法宝坛经》《四十二章经》等10余部,于雷音洞左侧新开一小洞,砌石为墙,将所刻石经藏入,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宝藏”二字,并勒石镶嵌于此洞门楣之上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