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古人写诗那么美,而现代人感觉写的像打油诗?


我觉得古诗词语言凝练含蓄 。朴实无华 。清新自然 。雄浑奔放 。婉约细腻 。绚丽飘逸 。对仗工整 。音韵和谐 。朗朗上口;
古诗词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意境唯美 。意象分明清晰;
古人的慢生活也决定了他们写的诗词 。都要经这数遍甚至数月修改和推敲 。当然细活出精品 。又加上古词的简洁含蓄 。读之自然觉得非常完美 。
现代诗基本上是白话文 。大白话肯定没有读古文那样:抑扬顿挫、含蓄凝练、音韵和谐、琅琅上口;
现代诗引进西方的写法 。基本散文化了 。不讲究对仗平仄押韵 。读起来再没有那种意境 。反而拗口;
现代诗引用太多的意象 。由众多意象剖析其中的意蕴 。又加上不常用的修辞格 。怪诞、变形、吊诡、通感、隐喻等的引用 。简直让人一头雾水 。这哪是欣赏诗 。这是让你神经错乱;
【为什么中国古人写诗那么美,而现代人感觉写的像打油诗?】白话文与生俱来的缺陷 。太直白 。不能很好地含蓄朦胧地表达诗的意境美 。只能通过众多的意象叠加来产生所谓的朦朦美 。但还是达不到古诗自然之美: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 。
当然时代不同了 。只要勇于创新 。融合古诗的优点 。接合现代自由诗的特点 。加以在内容与形上的大胆尝试和革新 。肯定能开辟诗歌王国中的新天地!
其他观点:
对这个问题 。我觉得一是现代人不太守旧诗的格律 。一是古典文学修养欠缺 。另外 。就是放弃了“用典”这个非常有古味的修辞手法 。诗就变得平淡 。
下面 。我具体以一类型作者的作品来谈这个问题 。就事论事 。没有瞧不起他们的意思 。不然我也不会代为作序 。只是想说明问题:

为什么中国古人写诗那么美,而现代人感觉写的像打油诗?

文章插图
1 。“老干部诗”最大的特点 。是富有革命激情 。
他们的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 。由于日寇的疯狂进攻和奉行“宁亡于日 。不亡于共”的卖国政策的蒋家王朝的腐败 。中华民族的生存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先生宏志我深知 。适逢投笔请缨时 。血溅燕山驱日寇 。又胜蒋帮事未迟 。”在这首诗中 。为我们勾勒了一个任侠的幽燕少年投身到革命洪流中的身影 。
“烈日青纱避酷暑 。夜卧冰雪度严寒 。除寇灭蒋兴华夏 。异地同心战北南 。”状写这种斗敌人的艰苦占很大的比例 。这些作品 。慨叹在日寇的侵略下 。中国大片土地相继沦陷 。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国将不国……但更多的是写痛心国难 。表现了诗人誓欲报仇雪耻 。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抒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思 。是这类诗歌的一个重要内容 。这类诗作 。很有“策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袁崇焕诗)、“一年三百六十日 。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诗)的杀敌气势 。让人感受到诗人在那种烽火连年的峥嵘岁月里慷慨赴义的一颗雄心 。
2 。抒写壮游山河 。展现个人怀抱 。是这类诗歌的另一主要内容 。
“观音拱手贺新天 。姐妹红妆碧玉簪 。玉女峰巅翘首望 。雄奇险美冠天南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 。生动地写出丹霞山绝美的风光 。这种旅游诗中 。我们绝少看到像古人那种“羁旅行役”诗作中沦落不遇的陈旧感喟 。类似这种题材的诗作 。在他们的诗集中占了很大的篇幅 。因为都是诗人晚年写的 。适逢又在改革开放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 。所以诗中大都展示出新时代新中国的新气象 。诗眼韵脚中 。无不倾注诗人欣逢国运重生的那种喜悦心情 。
3 。他们的诗集内容还有不少 。如感慨时代变易 。追述史事得失 。歌颂人物功业 。讽刺昏君奸臣的怀古咏史诗;歌唱友情的酬答诗等 。都各有所托怀寄兴 。清奇可赏 。
他们写诗最大的特点 。就是直致 。
传统诗歌创作 。讲究赋、比、兴 。但我们看到他们写作多为“赋”法 。少用“比、兴”之法 。显然更对他们的口味 。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少用“掉书袋”的用典技法 。处处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那种自得其乐的人生境界,以及汲汲于祖国建设事业的壮怀 。诗集中 。像《吊聂耳墓》等 。为诗时突起、纡行、峭收 。寄慨遥深 。又富于感染力 。让人印象深刻 。
如果以严格的格律诗看 。他们的诗有一些格律上的瑕疵 。如用韵过宽 。平仄欠稳 。对仗不工等 。但既然是“老干部诗” 。似不宜以那种传统意义的框框来套他们的作品 。也许他们是有旧诗修养的 。非不能也 。实不为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