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为毛茛科植物牡丹的根皮 。选择栽培3~5年的牡丹,于秋季或春初采挖,洗净泥土,除去须根及茎苗,剖取根皮,晒干 。或刮去外皮后,再剖取根皮晒干 。前者称为"原丹皮",后者称为"刮丹皮 。"
原形态牡丹,又名:鹿韭、鼠姑(《本经》),白术(《广雅》),百两金、吴牡丹(《唐本草》),木芍药(《开元天宝遗事》),花王(《洛阳名园记》),洛阳花(《群芳谱》),铁角牛 。
多年生落叶小灌木,高1~1.5米 。根茎肥厚 。枝短而粗壮 。叶互生,通常为2回3出复叶;柄长6~10厘米;小叶卵形或广卵形,顶生小叶片通常为3裂,侧生小叶亦有呈掌状3裂者,上面深绿色,无毛 。下面略带白色,中脉上疏生白色长毛 。花单生于枝端,大形;萼片5,覆瓦状排列,绿色;花瓣5片或多数,一般栽培品种,多为重瓣花,变异很大,通常为倒卵形,顶端有缺刻,玫瑰色,红、紫、白色均有;雄蕊多数,花丝红色,花药黄色;雌蕊2~5枚,绿色,密生短毛,花柱短,柱头叶状;花盘杯状 。果实为2~5个蓇葖的聚生果,卵圆形,绿色,被褐色短毛 。花期5~7月 。果期7~8月 。
生境分部生于向阳及土壤肥沃的地方,常栽培于庭园 。分布河北、河南、山东、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性状①原丹皮
根皮呈圆筒状、半筒状,有纵剖开的裂缝,两边向内卷曲,通常长3~8厘米,厚约2毫米 。外表灰褐色或紫棕色,木栓有的已脱落,呈棕红色,可见须根痕及突起的皮孔;内表面淡棕色或灰黄色,有纵细纹理及发亮的结晶状物 。质硬而脆,断面不平坦,或显粉状,淡黄色而微红 。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而涩,稍有麻舌感 。
②刮丹皮
又名:粉丹皮(《滇南本草》),表面稍相糙,粉红色 。其他均与原丹皮同 。
上述二种药材,以条粗长、皮厚、粉性足、香气浓、结晶状物多者为佳 。
主产安徽、四川、甘肃、陕西、湖北、湖南、山东、贵州等地 。此外,云南、浙江亦产 。以四川、安徽产量最大 。安徽铜陵凤凰山所产的质量最佳,称为凤丹皮;安徽南陵所产称瑶丹皮;四川垫江、灌县所产称川丹皮;甘肃、陕西及四川康定、泸定所产称西丹皮;四川西昌所产的称西昌丹皮,质量较次 。
化学成分根含牡丹酚、牡丹酚甙、牡丹酚原甙、芍药甙 。尚含挥发油0.15~0.4%及植物甾醇等 。
药理作用①对中枢的作用
小鼠腹腔注射或口服牡丹酚,具有镇静、催眠、镇痛作用;使正常小鼠体温降低(腹腔注射或灌胃),对人工发热小鼠(注射伤寒和副伤寒杆菌所致)也有退热作用;还有抗电休克或药物引起的惊瞅的作用
②降压作用
静脉注射丹皮水煎剂(相当生药0.75克/公斤),对麻醉犬、猫和大鼠皆有降压作用;牡丹酚和除去牡丹酚的水煎液,在急性动物实验中亦有降压效力;实验性高血压("原发"型和肾型)犬或大鼠口服,都能出现一定降压作用,但作用出现较慢,可能由于在胃肠道吸收缓慢 。
③抗菌作用
试管内对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等有较强抗菌作用 。牡丹皮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等作用显著(试管内两倍稀释法),在pH7.0~7.6杀菌力最强 。琼脂平板挖沟法等也证明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副饬寒杆菌、大肠杆菌 。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霍乱弧菌等多种细菌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牡丹酚在试管内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丹皮浸液在试管内对铁锈色小芽胞菌等10种皮肤真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