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这话是子夏说的:‘‘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后人常常选取后一句‘‘学而优则仕’’作为考取功名的依据 。但子游对于‘‘学’’的理解和孔子是不同的 。

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子夏在孔门弟子中属于‘‘文学’’科 。说明他精通于古代典籍 。在《论语》中 。也有不少出彩的言论 。如‘‘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虽小道 。亦有可观者焉’’、‘‘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在对答中 。喜欢引用典籍 。虽也有‘‘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的重行的表述 。但整体看来 。他并不重视外在的修养 。更注重典籍的学习 。
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所以孔子认为‘‘商也不及’’ 。说子夏在修身方面还不够 。另外还提醒子夏‘‘汝为君子儒 。无为小人儒’’ 。要他把眼光放长远 。注重自身的修养 。不要只是做个研究典籍的‘‘小人儒’’ 。
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有了这个形象 。再去看他所说的‘‘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中的‘‘学’’ 。子夏是把书本、典籍放在第一位 。是从书本‘’学‘’!与孔子所说的‘‘行有余力 。则以学文’’恰恰相反!
其他观点:
首先纠正一下 。虽然孔子也主张“学而优则仕” 。但此话并不是孔子说的 。而是孔子的弟子子夏说的 。而且还有一句上文 。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 。学而优则仕 。”
原文通释:
子夏说:“做官如果优秀就去学习 。学习如果优秀就去做官 。”
仕 。做官 。而 。连词 。如果 。优 。优秀 。则 。就 。学 。学习 。去学习 。
子夏这话是对谁说的?我想不仅仅是对弟子说的 。
学之优的标准是什么?《论语》中零零散散没少说 。概括地说就是 。精通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识字)、数(计算)等六种才艺 。熟稔《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 。可以定国并不辱使命的人 。
孔子反对学习未达到优秀的人去做官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认为那是“贼夫人之子”(《先进》第23章) 。因为子羔还没有达到“学而优” 。还不成熟 。“子使漆雕开仕”(《公治长》第6章) 。那是孔子认为漆雕开的学习已经优秀了 。适宜于做官 。
学习优秀决不仅仅指专业考试成绩 。本本主义者是不可取的 。
“仕而优则学”这需要分析理解 。子夏做过魏文侯的老师 。他是知道官场上的情况的 。有些人做官很优秀 。但他的知识不见得丰富 。甚至可能有不足 。《左传·昭公七年》记载:“三月 。公如楚 。郑伯劳于师之梁 。孟僖子为介 。不能相仪 。及楚 。不能答郊劳 。”(“三月 。鲁昭公到楚国去 。郑国国君到师之梁慰劳他 。孟僖子做副手 。不熟悉会见的相礼 。到楚国时 。不能对郊外迎接时的慰劳做出有礼节的回答 。”)孟僖子做官算是优秀的了 。但他在“礼仪”方面还有不足 。在“师之梁”和“楚郊”丢了面子 。降低了“人格”和“国格” 。所以需要再学习来完善自己 。“孟僖子为自己不会相礼而惭愧 。回鲁国后就请人给自己讲解 。只要知道有精通礼节的人他都去请教 。这个孟僖子就算“仕而优则学”了 。他从实践中感悟到了自己的不足 。所以“仕而优则学” 。
做官优秀、类似孟僖子情况的人大概多了 。他们都在“仕而优则学”之列 。读书人学有所成 。通过做官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 。无可非议;按理说今天做官的人都应该是“学而优则仕”者 。但现实未尽然 。所以需要“仕而优则学” 。
当然“学而优则仕”者未必是个全才 。他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特别是当他做官的领域对他来说比较生疏时 。他确实需要再学习 。尤其是今天 。社会在不断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官”们也需要补课 。需要充电 。
其他观点:
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首先纠正一下这个“学而优则仕”出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子张” 。原文中整个句子这样的:“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
孔子“学而优则仕”,这个“优”的标准是什么?

文章插图
这句话并非出自孔子之口 。而是他的弟子子夏说的 。其原文中的“优”是通假字“悠” 。指的是:有余力 。学习了还有余力的人 。就去做官 。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