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三十六计”一词的出现和流传情况
目前可见的典籍文献里 。“三十六计”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南北朝时期 。
《南齐书·王敬则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敬则仓促东起 。朝廷震惧 。东昏侯在东宫 。欲议叛 。使人上屋望 。见征虏亭失火 。谓敬则至 。急装欲走 。有告敬则者 。敬则曰:“檀公三十六策 。走是上计 。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
后世所说的“三十六计 。走为上策” 。就是语出于此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之所以说檀道济的可能性最大 。是因为他曾经有过一个“唱筹量沙”的典故 。和“走为上计”十分相像 。
话说 。南朝檀道济率军北伐魏国 。在最初阶段十分顺利 。胜多败少 。但就在这个时候 。因为一时不慎 。其军粮被敌军焚毁 。一时间军心不稳 。
而军中又出现了叛徒 。向魏国透露了这一重大军情 。
檀道济见此情况 。知道此战已经没有胜算了 。如何安稳撤军是一个难题 。于是苦思冥想之下 。生出一计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以沙土假装粮草 。以部分士兵装作饱食状态 。以示粮食并不短缺 。迅速稳定了军心 。而敌人见此 。也认定向其透露情报者为间谍 。将其斩杀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这就是著名的“唱筹量沙”的故事 。和“走为上计”是同一结果 。所以王敬则所言的“檀公三十六策” 。当是指的这件事 。
然而 。此时仅仅只有一个名称 。并没有见到其他计策的记载 。所以“三十六”这一数字当为虚指 。并不是真的有具体内容 。
马南邨在《燕山夜话》中指出 。“三十六”是太阴“六六”之数 。表示诡计多端 。这一说法很有道理 。
“三十六计”其他计名的出现可以推断其成书时间
如今所流传下来的“三十六计”其他计名 。基本上都是在元明时期的文学作品当中 。尤以小说、评书、话本等通俗文学居多 。
恰恰这一阶段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总结期 。很多前人的著作 。不仅是文学上还是科技上 。都出现了总结前人精华思想的潮流 。明代的兵书数量也是非常多的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从内容上来看 。《三十六计》最终的编写形式和明代兵书《韬钤内外篇》非常相似 。都是借《周易》的卦辞来阐释 。
比如第三计“借刀杀人”的描述是:
敌已明 。友未定 。引友杀敌 。不自出力 。以《损》推演 。
很明确地指出 。“借刀杀人”这一计策的思想来源是周易当中的“损卦”:
损下益上 。其道上行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这样的编写形式在明代有相同作品 。很有可能是同一时期的编写风格 。
在《洪门志》记载的“反清复明”事迹中 。曾出现过“三十六着”的名称 。“三十六着”的名字大部分都和现行《三十六计》相同 。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三十六计》的作者是谁 。至今也不知道 。但其作为兵书来说 。并不以兵法理论和用兵行军之道为主 。而是专门讲述“奇谋诡道” 。也是别树一帜的 。
未来在黑夜隐匿 。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 。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 。欢迎关注与交流 。
其他观点:
【艺文杂记】很高兴与大家分享个人观点:
先说结论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兵法奇书 。是古代军事思想和兵家策略的集大成者 。即使在近代的战争中 。仍然有借鉴意义 。历代多有记载 。可以考证的 。最早出处为南北朝时期 。作者为刘宋王朝名将檀道济 。
“檀公三十六策 。走为上计 。汝父子唯应走耳 。”——《南齐书·王敬则传》
“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宋《冷斋夜话》
“三十六计”一说,源于何时?有何依据?

文章插图
檀道济:理论与结合的践行者
檀道济 。也是我国历史上难得的忠臣良将 。他不仅编写了出名的兵书《三十六计》 。而且在连年与北朝的战争中 。把理论与实践相续合 。
道济夜唱筹量沙 。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及旦 。魏军谓资粮有余 。故不复追 。——《南史·檀道济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