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七卷中记录了一段他的老师苏格拉底为学生格劳孔所讲述的一段非常深刻的比喻 。后人将其简称为“洞穴之喻” 。
苏格拉底认为感官是未必可靠的 。仅凭感官人类其实是无法认知真相的 。如果没有先知先觉者的教育与启发 。人们是一定会自我蒙蔽的 。
为了证明这个道理 。他设想了一个情形 。在这里简述如下:
假设有一群人 。从出生起便被一直捆绑在一个地下的阴暗的洞穴里不能有自由活动 。并且他们必须一直面对山洞尽头远处的墙壁 。由于他们背后有火堆(但他们不能转头看到) 。火光会将他们的形象投影在那墙壁上 。这样 。由于见识有限的缘故 。他们会错认墙壁上的影像是真实的事物 。不知道其实只是他们自己在那墙壁上的投影 。这种见解 。就成了这些人的共同的知识 。
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个人 。因为某种缘故被解放了 。能自由活动了 。他于是很快就发现了墙壁上的影像其实只是些影子 。并不是真实的事物;他甚至能走出山洞 。能看见太阳以及其他一切美好的事物 。这时候 。他深深地发觉 。之前他被束缚在山洞时的认识有多么地错误;而他不忍心自己独自发现真相 。便又回到山洞里头去告诉他从前的伙伴们 。他所看到的世界 。他告诉他们 。墙壁上其实并没有真实事物只有一些投影而已 。这时候 。他发现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他 。他们都执著于他们所看到的墙壁上的投影是真实事物 。也不相信有什么火堆乃至太阳等等 。他们都以为他发疯了 。
苏格拉底用这个比喻来说明 。我们人类执著感官世界所面对的现象为真实 。就好比那些被困在洞穴里的囚徒执著对面墙壁上的投影为真实事物而不相信有火光有太阳等事物的存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以此指出在现象世界的背后 。其实是存在着一个更本质更真实的抽象的“理念世界”的存在 。但我们因为迷惑于感官现象 。通常都会加以否认 。
我们可以认为 。这是物理学的相对性原理在哲学上的一种最早的经典表述 。它其实指出了现象呈现的相对性 。依赖于参考系 。不是根本可靠的 。

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文章插图
西方近代哲学乃至物理学是深受这种思想脉络影响的 。比如笛卡尔对现象世界采取了普遍怀疑的态度 。得出了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的命题 。指出认识活动的本身是需要再被确证的;再比如康德提出了“物自体”观念 。指出了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的不同 。并且他认为本质其实是不可知的;又比如深刻影响爱因斯坦的马赫提出了“物是感觉要素的集合” 。对现象本身的实在性予以否定 。
像苏格拉底引发的这样的思考不仅在西方世界存在 。在东方社会里也是有传统的 。比如我们熟知的源自于佛经的成语故事“盲人摸象” 。就是为了说明同样一种情形 。佛陀所讲的盲人 。可以对应苏格拉底所讲的洞穴中的囚徒;佛陀所讲的大象 。譬喻的就是实际的真相 。盲人摸象后对大象的片面认识 。就如同洞穴囚徒执著于墙壁投影真实性的片面认识 。这些圣哲讲述这些譬喻与故事 。就是为了启发我们不要执著于感官现象本身的绝对真实 。没有对这种现象的绝对性的破除 。乃至对时间、空间绝对性的怀疑 。那么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就不会出现了 。
在中国古代也有类似的启迪 。庄子在《逍遥游》中讲了好多譬喻 。就无情地嘲讽那些执著于自己所见的现象就是真实的人 。指出了在不同生命的视角中所呈现的现象其实都是不同的 。我们中国古人才会想象有所谓“南柯一梦” 。相信有所谓“山中方一日 。世上已千年”的相对论性时间效应 。
我们不妨再举现代科学的例子 。譬如色盲者、猫狗等动物以及我们一般人对同一事物的色彩感知其实都是不同的 。这其中其实并没有谁是处于绝对中心位置的 。在物理学与数学里 。一个参考系中的一条直线在其他参考系中可能是一条抛物线或其他类型的曲线 。这意味着其实不存在着绝对的直 。
正是在对感官的现象世界的绝对真实性产生怀疑的基础上 。人类才能一步一步摆脱类似地球中心论的狭隘思想 。发现宇宙运行的基本奥秘 。
因此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所见所听所意识到的 。不一定就意味着真实 。正因如此 。我们对待真实更应谨慎 。要记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所以 。一定要大胆怀疑但必须小心求证 。
其他观点:
这个比喻是出现在《理想国》一书中的 。这本书的德文书名是“Staat” ,即“城邦、国家”之意 。我们可能可以从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的角度 。理解洞穴比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