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二 )


这个比喻的投向 。就是改革家 。更具体说 。是哲学王 。那些因爱智慧而离开洞穴的人 。不会热衷洞穴中的奖赏 。而将得以欢飨大光明带来的安慰 。但在最后一卷里 。他终究还是不肯放弃人与神给予正义者的奖励(比如最终得以治理国家和死后灵魂的天国之旅) 。终究还是会回到城邦 。帮助同胞们建立善的政治体制 。
当然 。更常见的是误解 。比如苏格拉底自己 。最终也难逃“众人指责或赞许的洪流” 。死在雅典人的审判中 。但是 。他仍然想回来 。因为哲学王热爱祖国 。热爱哲学 。他的最高理想 。哲学家应该成为政治家 。政治家应该成为哲学家 。哲学家不是躲在象牙塔的书呆 。应该学以致用 。求诸实践 。
【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因而在《理想国》中 。城邦的正义与个人正义之间完全不是对立的 。相反 。“管理得最好的国家最像各部分痛痒相关的一个有机体” 。在他的行动蓝图里 。江湖之远与庙堂之高都可以找到知识分子的德性 。哲学王通过走出洞穴 。心中建立起理想城邦的原型 。再回到洞穴中 。“把在彼岸看到的原型实际施加到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的人性素质上去 。塑造他们” 。这是他们的使命 。
哲学王参照某种神圣原型改造城邦——这蓝图自然是在洞穴外所见的:
“……他们将拿起城邦和人的素质就象拿起一块画板一样……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大概会不时地向两个方向看望 。向一个方向看绝对正义、美、节制等等 。向另一方向看他们努力在人类中描画出来的它们的摩本 。用各种方法加上人的肤色 。使它象人……他们大概还要擦擦再画画 。直至尽可能地把人的特性画成神所喜爱的样子 。”
因此 。对于普通人来说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是教你们不要太上心 。身边之物如影如幻 。不要太放在心上 。然而对于有志建构完美世界的哲学王来说 。锻造理想国度是他们自己人生的意义 。对于像柏拉图、苏格拉底这样的“读圣贤书之人” 。出洞穴之外 。是为了回洞穴(城邦)去改进政制——最直接的办法 。当然是立法 。即便最终死于不理解的人们之手 。也是改革者的宿命 。
其他观点:

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文章插图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这样的:一群人犹如囚徒世代居住在洞穴里 。由于被锁住而不能走动、回头和环顾 。只能直视洞壁的情景 。他们便把洞壁上由火光造成的雕像投影影像当作真实的事物 。然而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 。回头第一次见到火光 。然后分清了雕像和影像 。并明白雕像比影像更真实 。影像是火造成的投影 。后来他被拉出洞外 。第一次看到太阳下的真实事物 。他先看阴影 。再看水中映象 。进而看事物本身 。最后抬头望天 。直接观察太阳 。知道太阳是万物的主宰 。
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包含了以下几个层次的意义 。
首先 。洞穴理论认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分别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洞穴比喻中洞内洞外分别比喻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洞内的影像和雕像分别相当于可感领域的影像和自然物 。洞内的火相当于可感世界的太阳 。洞外的太阳相当于理念世界的善 。可感世界的事物和理念世界的存在构成我们两个不同层次的认识对象 。
其次 。洞穴理论说明我们认识可感事物和理念的途径与方式的不同 。被锁住的囚徒的观看是幻想 。自由的囚徒在洞内的观看是信念 。它们都需要借助火光 。洞外的自由人的观看是知识 。获得知识的渐进过程相当于借助“阴影”和“映象”的数学推理 。以及逐步上升的辩证法 。最后认识到最高原则和万物本原是善 。这一过程需要依靠太阳 。这些说明 。我们对可感事物的认识 。需要借助太阳发出的光 。由肉眼视觉来进行的;我们对理念的认识则是在善为理智提供活动的动力下实现的 。
最后 。洞穴理论表达了认识转向的观点 。从囚徒到自由人 。从洞内到洞外 。不仅认识对象发生了变化 。认识的方式以及认识的内容也发生了转变 。柏拉图就是以此要求我们的认识应当从可感的事物转向理念世界 。追求理念这一真实的、永恒的存在 。以获得真实的、普遍的知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