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诗,为“平水韵”?


【什么样的诗,为“平水韵”?】这个问题的答案只需要一句话:一般来说唐宋以来至明清的古诗都是平水韵 。但要说清楚这句话的意思就比较复杂一点了 。首先要解释的是 。与平水韵相对的是白话诗的韵 。现代人的白话新诗、流行歌曲的歌词的押韵是以普通话(或某一种方言)的韵为基础的 。白话诗的韵和平水韵的不同有两点 。第一点是因为古今汉语语音的差别造成的韵母不同 。一种情况是平水韵中不同韵的在现代汉语中成了同韵的 。如平水韵中“寒”和“甘”是不同的韵 。(寒韵为an 。甘韵为am) 。而现代汉语中m韵尾已经消失归并到n韵尾中 。那么现代白话诗押韵时寒和甘就是同韵的了 。而古诗则不是同韵 。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平水韵中同韵的 。在现代汉语中不同韵 。如庚和青 。在平水韵中同韵的 。但现代汉语则分化为两个不同的韵部了 。白话诗的韵和平水韵的不同的第二点 。也是最明显的一点 。是平水韵的押韵要区别声调 。声调不同 。韵母相同的字也不能算是同韵的 。这一点在现代白话诗的押韵中是不讲究的 。只要韵母相同 。声调不同也可以押韵 。比如陈奕迅的《十年》的歌词 。我抄一段来分析简单说说: 如果那两个字没有颤抖我不会发现我难受怎么说出口也不过是分手如果对于明天没有要求牵牵手就像旅游成千上万个门口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大家看这首歌词 。如果用现代白话诗的押韵来看 。它是押韵的 。但从平水韵的角度来看 。这首诗就是不押韵的 。因为虽然都是韵母(ou) 。但抖手走口是三声 。受是四声 。求游是二声 。把平声韵和仄声韵混在了一起 。完全不押韵 。如果唐宋至明清时期的文人在考试写诗时这样押韵 。那就是犯了最基本的错误 。考试一定会考砸 。接下来 。再简单解释一下平水韵究竟是什么?简单的说 。平水韵的说法出自1252年时山西平水人刘渊编的一部叫做《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的书 。因为刘渊是平水人 。所以简称这部韵书中的韵部编排为平水韵 。这部韵书把汉字用平、上、去、入的声调和各个韵母组合排列出107个韵部 。这种韵部分类基本上把古诗押韵的规则稳定下来 。以后的文人写诗 。也都按照这个规定来写 。清代官方钦定的《佩文诗韵》 。民间流行的《诗韵合壁》都是遵照的平水韵的韵部分类法 。所以尽管各个时期汉语的实际读音不断地在变化 。但不同时期诗人写诗时的押韵却是基本稳定的 。另外 。平水韵的说法虽然出自《壬子新刊礼部韵略》这部书 。这时已是南宋末年了 。但平水韵却并不是南宋末年时刘渊发明的 。他只是把唐宋时代流行了很久的韵部分类写了下来而已 。所以我们用平水韵去看之前唐代和宋代的诗 。基本上也是符合这种韵部规则的 。唐宋时代是诗歌发达的时代 。科举考试也要写诗 。写诗时就要押韵 。因此唐代有《唐韵》 。宋代有《广韵》(1008年) 。这些书就是把汉字按照韵部进行排列 。方便文人们写诗时的押韵 。但由于当时没有所谓的普通话 。汉字的读音因为时代的变化和方言的关系 。各地的读音千差万别 。在编定这些韵书时 。并不反映汉字在某一时期和某一个地方的实际读音 。而是综合起来考虑的 。这就造成了韵母就很多 。加上声调的话 。韵部就分得很细 。以现在最早的《广韵》为例 。一共分出了206种不同的韵部 。韵部分得这么细 。对于写诗来说难度就很大 。因为这样每个韵部下的字就太少了 。写起诗来就不好押韵 。而在实际写诗的过程中 。诗人们把韵部相似或相通的那些韵部进行归并 。如冬和钟 。在《广韵》里分属不同的韵部 。但在实际写诗的过程中 。冬和钟是可以押韵的 。到了平水韵中 。冬和钟就不再分成两个韵了 。这样平水韵的韵部就从《广韵》的206部减到了107部 。这就大大方便了古人的押韵 。最后 。平水韵实际上还是很有难度的 。他虽然比《广韵》的韵部少了100多个 。但跟现在新诗的押韵类别比起来 。还是复杂得多(现代汉语的韵母的类别只有14种) 。而且由于它的分类也不是实际的读音 。古人写诗时只有死记硬背住这些韵部才行 。这就更为写诗增加了难度 。有了难度 。就为古诗的高大上提供了某种重要的东西 。所以在古代的诗人是不可能像今天的新诗诗人那样做个回车键诗人的 。所以今天才会常常出现用平水韵写诗的人往往看不起不用平水韵写诗的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