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亭绿雪|安徽名茶

敬亭绿雪|安徽名茶
敬亭绿雪|安徽名茶
    唐代陆羽《茶经》“七之事”中记述:“晋武帝时,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 。”据记载:东晋司马睿时(公元317—322年)温[左山右介]官于宣城,进贡茶一千斤,贡茗三百斤 。这是宣城生产贡茶最早的历史记载 。
    清代陆廷灿《续茶经》中引《随见录》云:“宣城有绿雪芽,亦松萝一类,又有翠屏等名色 。”《宣城县志.光绪本卷六》说:“松萝处处皆有,味苦而薄,然所用甚广,敬亭绿雪茶,最为高品 。”
    敬亭绿雪始创于明代,其产地敬亭山自古以来为宣城近郊名胜 。唐代诗人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云:“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凡历代到过敬亭山的文人墨客,都曾作诗赞咏 。名山名茶,相得益彰 。
    敬亭绿雪茶名的由来,有三种传说 。一曰:有一位姑娘叫绿雪,她心灵手巧,采茶不用手摘,而是用嘴衔 。有一次她在悬崖上采茶,失足身亡 。为了纪念她,敬亭山得名“绿雪” 。二曰:开汤后,茶杯上云蒸雾蔚,冉冉上升,浮起团团祥云,杯中雪茶飞落,犹如天女散花 。这天女传说就是那绿雪姑娘 。三曰:冲泡后,杯中茶叶朵朵,垂直下沉,伴随着白毫翻滚,好似“绿树丛中大雪飞”而得名 。一民间传说,二说富有神话色彩,三者则名实相符 。
    恢复敬亭绿雪的研制工作自1972开始,1978年通过审评鉴定 。1982年和1987年分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和省名优茶证书 。
    敬亭绿雪产地宣城县敬亭山,属黄山余脉,原名昭亭山,又名查山,风景幽雅秀丽,山上因有敬亭而得名 。山高280米,两峰耸立,茶树生长在这两峰之间的阴山上,尤以一峰庵一带石缝中所产之茶品质最佳 。这里崖悬壁峭,云雾笼罩,气候温润,泉水潺流,土层深厚,土质肥沃,芳草遍地,百花吐香,是名茶品质形成的良好生态环境 。
敬亭绿雪的采摘技术与制造工艺
    敬亭绿雪在清明至谷雨采制,采制期一般在15天左右 。这里的茶农说:“清明采的小,谷雨抹不了 。”意思是要早采嫩摘 。《宣城县志》有一首雪采茶歌:“一塌松荫路,因贪茶候间,呼朋争手摘,选叶入云还 。竹色翠连屋,林香清满山,座看归鸟静,月出半峰间 。”
    敬亭绿雪采摘一要争时间,二要上高山,三要进行选叶 。
    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大小匀齐,芽齐叶尖,形似雀舌 。采制技术还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做到对夹叶、鱼叶、老叶、紫芽、病虫叶、焦边叶等六不采;二要做到轻采轻放,勤采勤放,防止鲜叶变质;三要做到及时摊放,采回的鲜叶薄摊待制;四要做到当天鲜叶当天制完 。
    敬亭绿雪的制造分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 。
    杀青:锅温要求130—140℃,每锅投叶200—250克 。先抖炒2分钟左右,再抖闷结合 。杀青适度,起锅摊凉 。
    做形:锅温60℃左右,手法分搭拢和理条 。搭拢是四指并拢与拇指并用,使杀青叶在掌心内做形时不滑出虎口,成其雀舌雏形 。理条是运用腕力和指力,使叶子在锅内往复地理直茶条 。搭拢和理条,有分有合,根据叶色、叶形、叶温的变化而定 。做形手势要求“轻、重、轻”,“快、慢、快”,以免发生黑条、脱亮、碎芽、蕉点 。当形成雀舌形,约四成干,即可出锅 。
    烘干:分毛烘和足烘 。毛烘用四只烘笼,开始温度110℃,以后依次下降 。下烘后摊凉产半小时左右,转入足烘 。足烘采用暗火,低温长烘,温度60℃左右 。足干后过二、三天,再复烘一次,装罐封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