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格物致知是一个汉语成语 。拼音是gé wù zhì zhī 。意思是探究事物原理 。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

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已失佚 。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 。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 。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 。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 。从而获得知识 。”
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包含“实事求是”精神 。但是 。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现今流行观点和朱熹观点的差异 。乃是在关于“致知”的解释 。朱熹所谓的“知”是知性─包含了智慧、心得感悟与知识─而现代流行观点的“知”只是指知识 。这种观念变异可能是由于现今社会流行唯物论观点所产生的影响 。格物致知是一个表因果关系的词组 。格物是因 。致知是果 。格物的意思就是割除物欲 。致知意思就是通达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格物致知的意思就是 。物欲割除的越彻底越干净 。就越容易获得通达宇宙万法的真是智慧 。就越容易明了宇宙万法的终极真相 。
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文章插图
问题根源
儒家思想一直都是随著时代思潮而迁变演化 。孔子虽是儒家的开创者 。但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 。乃是继承了春秋以前中国文明的民本思想传统 。孔子一生的思想著述 。主要在关心现世的政治与道德 。并未在心性修为问题上多所关注 。正如《论语·公冶长》记载了子贡对于孔子学问的感想:“夫子之文章 。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不可得而闻也 。” 。然而孔子当时的时代 。早已有学者论述天道心性;例如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 。就在《老子》一书讲述“道”之玄理 。还有《关尹子》一书也是当时的道家著作 。即使是《管子》一书 。也有〈心术〉〈内业〉等篇论述心性修为 。可知此种後来形成道家传统的心性修为传统 。决非是起于老子 。正如儒家的民本思想传统并非起于孔子;否则 。需要心性修为才能成就的中医传统 。就不可能发生于老子之前 。所以孔子逝後的儒家学者们 。为了弭补孔子学说的不足之处 。遂企图要吸纳融合当时道家与阴阳家的心性修为与自然哲学的传统 。《子思子》之“五行观”与《公孙尼子》之“养气说” 。就是战国初期儒家学者的此类努力成果 。战国初期的子思 。作《中庸》 。首先以孔子的“中庸”思想为基础 。而建构了儒家的心性理论 。然而先秦时期典籍从未出现“格物致知”的相关词汇 。所以“格物致知”应该不是先秦儒学思想 。而是汉朝学者融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观念产物 。而因为涉及了道家思想 。所以也就造成後世儒者理解上的困难 。也就形成了千馀年来的观点争议 。
阳明心学是怎么解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

文章插图
“格物致知”之所以难于解释 。而使儒学界争论达千馀年 。首先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乃是《大学》八目的基础功夫 。更是“诚意正心”的修持基础 。也就涉及了心性修为的根本基础 。而超越了先秦儒家的思想深度 。通于先秦道家之学 。宋儒理学兴起後 。儒家学者往往贬斥道家与佛家 。因而也就愈加难以理解其原始意涵 。在儒学历史上宋儒为排佛道两家 。程颐自创“理”以取代“道”(孔子论道而未论理) 。而朱熹更是无视《史记》记载而硬要认为“孔子访周所拜见的老子 。并非道家老子 。而是另有其人” 。其次难处是因为“格物致知”的字义训诂难以适当 。以致于不能适切解释字义;这也是因为缺乏相关《大学》作者意旨的文献 。可供证明“格物致知”的正确意义 。遂使以後诸儒各家解释 。往往各自随意发明而强行解释 。遂造成至今儒学思想上的千古疑案 。
其他观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革除物欲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