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当年文化 。当年历史 。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 。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其他观点:
王阳明在历史上是公认“真三不朽”的人物 。他一生建功立业 。讲学四方 。他的学说基本可以概括为三点:心即理 。知行合一 。致良知 。
文章插图
“致良知”可以说王阳明思想的精华 。按王阳明的话说是“千难万险中体贴出来的” 。王阳明晚年只讲“致良知” 。
致良知来自孟子的“良知”和《大学》的“致知” 。
“人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孟子有“良知良能”说 。“良”是固有的意思 。通俗的说也就是人天生就有 。
《大学》本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 。朱熹把它拎出来 。在儒家经典中有了重要地位 。朱熹和王阳明对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有着不同理解 。王阳明把“致知”结合孟子的“良知” 。提出了“致良知” 。
文章插图
致良知的“致”有层意思 。一层是说 。人的良知被我们的私欲蒙蔽了 。像镜子一样变得锈迹斑斑 。我们要反省 。“反求诸己” 。把我们的私欲 。把蒙蔽良知的锈迹清除掉 。还良知的本来面目 。
还有一层意思是 。就是“行”良知 。这也是王阳明思想的特点 。实践性强 。人有良知 。还要“行”良知 。把良知用在道德方面的实践 。把良知推广到事事物物 。不但说 。还要做 。
文章插图
所以说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良知 。但是我们的良知都被私欲遮蔽了 。之所以之“致”良知 。就是克去我们的私欲 。还良知本来的面目 。
其他观点:
要理解王明阳的“致良知” 。首先要理解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 。在中国哲学里 。心与物 。内与外 。事与理之间 。并不存在很大的界线 。中国哲学的主流思想 。并不存在唯物与唯心的对立 。用梁启超的话说 。就是“非唯”论 。
“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里的一个重要基石 。然而在“良知”是什么 。在其不同语境中 。往往有不同的含义 。这也是许多人读王阳明心学时的困惑所在 。造成这种困惑的原因 。是未能理解“良知”实际上有三层内涵 。是由里及外 。一层层拓展的 。
文章插图
第一层含义:本心
儒家一直强调“格物致知” 。王阳明把“致知”加了一个字 。叫“致良知” 。良知这个词的出处 。是孟子说的“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 。”是不假思索的内心深处的认识 。我们也可以称其为“本心” 。
在儒家看来 。本心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与生俱来 。故而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这四种心是所有人都有的 。心学鼻祖陆九渊把孟子说的四心 。称之为本心 。这也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 。
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不是心脏 。也不是大脑 。它不是器官 。也不是物质 。王阳明说:“所谓汝心 。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 。如今死人的那一团血肉还在 。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 。”心就是无影无形却能让人思考、判断、视听、言动的精神主体 。
关于本心 。有一个故事 。
南宋时曾担任富阳主簿(书记官)的杨简是陆九渊的粉丝 。有一回 。陆九渊路过富阳 。杨简把大神请来 。虚心求教:“先生说要明心 。究竟什么才是本心呢?”
正好此时 。有人来告状 。杨简只得把问题抛在一旁 。先审案子 。陆九渊一声没吭 。坐在一旁瞧着 。小案子对杨简来说没什么难度 。三下五除二搞定了 。审完案了 。谦虚好学的杨简继续请教“何为本心” 。
本心是什么 。陆九渊摇着蒲扇说:“你审案时 。是者知其为是 。非者知其为非 。这就是你的本心 。”怎知一件事是对或错呢?因为你的内心深处 。便是有一种判断是非的良知存在 。这就是所谓的“本心” 。也就是说 。我们的内心存有一种能分别、判断、辨析的能力 。
推荐阅读
- 患上尿路感染该如何进行治疗 尿路感染应该怎么治疗注意些什么
- 乒乓球拍保养 乒乓球拍保养清洗方法
- 刷酸后爆痘多久消失
- 患有抑郁症该怎么办?
- 干蒜泥怎么做才好吃视频 干蒜泥怎么做才好吃
- 木耳怎样吃 里黑木耳怎样吃
- 刷酸后需要防晒吗
- 2018年你还有多少梦想没有完成?
- 刷酸前补水还是刷酸后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