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

•做好中医临床,首要前提是要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敢于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临证思维去处理疾病,要做“铁杆中医”;   •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譬如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实践告诉我们,研究古方绝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 。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疗体系完整,临床疗效确切的医学应用科学 。从当前中医发展状况来看,个人认为,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和中医学术传承是目前的当务之急,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立足之本,唯有真正的临床疗效才能够为社会大众所认可和接受,才能够保持中医的生命力,发挥中医药的原创优势 。  如何才能做好中医内科临床,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多做努力:   坚定信念,勇于实践   中医药是我国原创的医药学体系,是历代名医先贤在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宝贵中华文化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医学、自然和社会科学的知识,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丰富与完善,为中华民族的繁衍与繁荣保驾护航 。  虽然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治疗疾病的阵地在不断萎缩,有些临床中医生无法运用中医思维方式临证看病,甚至偶尔会出现一些本身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医生也会怀疑中医,批判中医的现象,这都是中医信念不坚定所致 。因此,做好中医临床,首要前提是要有坚定的中医信念,树立中医自信,敢于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临证思维去处理疾病,要做“铁杆中医” 。  熟读经典,融通各家   中医临床的依托,乃是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四诊八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基本理论,而如何在临床上掌握和运用好这些理论,无疑需弄清各有关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彼此间错综复杂关系,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地深化 。所谓“深化”,首先就是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譬如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强调“读经典”,要着重领会“经典”的临床实质,古代医学典籍往往精粗并存,读书须潜心其间,仔细品味,去粗取精,透过文字表象,才能得其真知 。但又要注意到经典的时代特性,不能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苛求经典中直观朴素的描述,“读经典”贵在学习古代医家辨证思维方式,要做到不苛责古人,不死于句下 。我十分推崇新安医家程钟龄的读书态度,他对《伤寒论》的解读认为“伤寒只此表、里、寒、热四字,由四字而敷为八句,伤寒实无余蕴精乎此……非惟三百九十七法,21nx.com一百一十三方可坐而得,即千变万化亦皆范围于其中”,真可谓善读书者也 。  但对于经典又不必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玄虚之言,始终要从有益于临床的角度去理解,如研读《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著名的“病机十九条”,毋需在条目数量上多作纠缠,而是要领悟其归列病机的原则,从而在临床运用时有所凭执 。这也是新安医家的共通之处,使新安医学积淀下深厚学术底蕴,绵延数百年而不衰,成为地域性中医流派中的璀璨明珠 。  除了传统经典医籍之外,历代医家医案医话的研读也很有必要 。这些里面有很多前贤的真知灼见,经验良法,融通各家理法,对提高临证思维与疗效大有裨益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是我案头必备之书,且常读常新 。  知常达变,临证发机   《素问·调经论》言“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此处所言“平人”即是人体的正常生理机能状态,是指人体五脏和谐,气血和调,形体官窍俱得充养,四肢百骸无不匀调,正气存中,形乐志宁,安时处顺,百病不侵,此即人身富于生机的表现 。医者当先知人身之常,方能知病之所在,明太过与不及,治之有法度,祛病而复正,在杂病的诊疗中有所准 。注重脏腑生理病理的演变,临证察机,知常达变,以复其平 。  临证之时应立足于中医理论对人体正常生理状态进行全面把握,四诊合参并结合现代医学诊断对疾病症状体征作中医分析,善于把握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人身整体气机的调节,借药石之偏性,因势而发,适可而止,重视个体化诊疗。  辨证思维,以平为期   辨证论治是中医精髓,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内科诸病的诊疗中,时常遇见的一些慢性病,其机因复杂,就中医寒热虚实来论,真可谓虚实挟杂,寒热互见,上寒下热,下虚上实,外热里寒,里热外寒等征象不一而出,尤需重视“双向调整”的重要性 。对于“调整”之法,我曾做如下归纳:   诸虚不足,先调其中   慢性病多系内伤所致,病程迁延,常表现为多脏受累,诸虚俱现,虚多实少 。我认为应按照叶天士“上下交损,当治其中”之法来处理,从脾胃入手以治虚损,所谓“五脏皆虚,独治脾胃” 。因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皆禀气脾胃,脾胃一虚皆无生气 。诸虚不足首先调理脾胃,中气得复化源充盛,则诸虚久病常可迎刃而解 。此即“治慢性病、疑难病若懂得培土法,常可峰回路转,得心应手” 。  久病多郁,理气释情   “久”者乃是疾病迁延不愈之意,患者往往出现情怀不畅,致使气机郁滞,发为忧郁,这在女性病症中较为多见 。郁有因病而郁和因郁而病者,前者渐次而至,后者则一郁而病,两者病程虽属不同,但郁之皆有气郁为先,而后则酿成湿、痰、热、血、食等诸郁 。情志波动,失其常度,则气机郁带,气郁日久不愈,由气及血,变化多端,可引起多种症状,诸如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既所谓忧郁而致,治当以解郁为主,并需配合心理疏导,此正符合现代医学“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情志疗法在临床治疗中有着重要作用,为医者在以药疗病的同时再辅以心理疗法,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轻药缓图,适其生机   因为久病慢性者元气亏虚,胃气受损,生机迟钝饮食尚难运化,安能堪受重剂药物 。故临床用药以轻药缓图,保全胃气为重,或一剂分日而服;或宁可再剂,不可重剂;既或邪实之症,也主张“久病当以缓攻” 。同时还应注意脾胃的生理特性而取方用药,方可达到“调节”的目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煎服法要严格掌握,就慢性病而言,多数患者不是脾胃累及它脏,就是它脏及之脾胃,所以药物调治都要通过胃的受纳腐熟和脾的运化被吸收转输而最终发挥作用 。21nx.com可见顾护脾胃,祛邪而不伤正,讲究煎服法是极为重要的 。  心知其意,不为所囿   当前自然和社会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疾病的本身也在变化之中,新的病种层出不穷,中医需要顺应发展,要把现代科学有机地融进中医学中来,但必须遵循中医自身的理论体系,要着重中医自身固有规律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在把握中医学深刻内涵,保持学术特点的基础上,实现融合发展 。就临床而言,如何把现代科学有机地融进于中医,尚存在不少潜而未述的问题,其中最常见问题的就是在处治疾病中,有些同志会单纯依赖于实验报告去处方用药,而没有很好地在为我所用上下功夫,这样必然会出现疗效不高,甚至把一些本来用中药可以治好的疾病也丢失掉,使中医接触的病种越来越少 。因此发挥自身优势,保持特色,才能与时俱进,决不能在武装了自已的同时,反而捆绑了自己 。这是必须有机利用现代科学目的之所在 。  灵活变通,以效为度   诊病的过程,最终的落脚点在于取方用药,但这个“变”决不是漫无边际的乱变,“万变不离其宗”,其准则即是“以效为度” 。贵在圆活变通,把握分寸,抓住主要矛盾,权衡利弊,标本兼顾,但有时也要“重拳出击”,或“点到为止”,或“润物无声”,或“双管齐下” 。  当前中医接触病种日趋减少,教科书中所列病症往往在临床上鲜有目及 。因此扩大病种,提高诊疗水平,多出内科实践家,乃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所在 。【矢志岐黄坚信念 熟读经典勤临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