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小孩读古诗,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有和我一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感觉?( 二 )


蕴涵丰富的家国情怀
杨万里是南宋早期的人物 。主要生活在高宗、孝宗和光宗时期 。虽然南宋王朝占据着富裕的江南之地 。经济繁荣 。政治也较为清明 。但国土狭小、终究是偏安于一隅 。朝廷中主战主和纷争不断 。杨万里则力主抗战 。反对偏安 。
《小池》这首诗中一二两句描写美好的初夏风光 。实际上是以小见大 。希望有一个美好、宁静、祥和的政治社会大环境 。三四两句则是依托这种大环境下的产物 。将“小荷”比喻成人才 。小荷露出尖尖小角 。预示着人才的才华刚刚显露出来 。“蜻蜓”则是代指朝廷 。人才刚刚显露 。朝廷就已经知道了人才的存在 。并立在上头 。及时启用新的人才 。
正是因为杨万里不忍朝廷偏安 。希望收复失地、重整旧山河 。而人才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因素 。所以他以“小荷”和“蜻蜓”代指 。希望朝廷政治清明 。广收人才 。并且能够做到人尽其才 。不产生沧海遗珠之恨 。这体现了他的家国情怀和忧国之心 。

教小孩读古诗,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有和我一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感觉?

文章插图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道:“境界有大小 。不以是而分优劣” 。《小池》这首诗正是在“小”字上做足了文章 。它不仅拥有丰富的画面美感、韵律美感 。运用各种手法使诗充满情趣 。而且以自然风物暗指 。表现了自己的家国之忧和美好期望 。是一首难得的七言绝句佳作 。
(文/若木 图/网络)
其他观点:
我从小即喜欢此诗 。因为他浅显易懂 。景色清新自然又贴近生活 。恰巧前不久又看到此诗 。本以为阅历增长的自己再次品读此诗 。能有更多地收获 。能感受到诗人更多地感情色彩 。结果很意外 。这真的就是一首单纯的写景诗 。
教小孩读古诗,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有和我一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感觉?

文章插图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
这首诗很是直白 。也是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我就不码字翻译了 。直接谈谈我的理解 。
我认为全诗重在一个“平”字 。
内容平淡无奇
此诗描写的景色再平常不过 。初夏的一池水 。一个泉眼 。几片荷叶 。数只蜻蜓 。几颗杨柳 。这是很常见的景物 。几乎人人都见过 。很贴近生活 。所以会引起更多人的共鸣 。
2.感情平易近人
主要就是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以及对初春景色的喜爱 。和自己的愉快心情 。毫不做作 。也没有太多的复杂感情及雄心壮志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 。
3.语言平平常常
我之前也提到了 。此诗语言浅白 。几乎人人可懂 。没有过高的阅读门槛 。可谓老少皆宜 。
虽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 。也没有意味深长的含义 。但是此诗很是考究用字 。也是其千古传诵的重要原因 。
教小孩读古诗,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有和我一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感觉?

文章插图
1.题目即“小池” 。便直接告诉读者 。此诗的题材很小 。没有啥金戈铁马 。也没有大好山河 。而是一池小水 。我却独自享受 。甚至可以据为己有 。
2. 具体景物小 。小泉、小流、小荷、小虫 。
3.用字小 。“惜”“细”“爱”“柔”“小”“尖”“早” 。用字用词没有大刀阔斧 。轻巧剔透 。很是符合此情此景 。
这几个字我不一一解析其奥妙之处了 。细细品味都是可以感受到的 。我就说一个“惜”字 。因为这是我认为全诗最巧妙之处 。也是我最喜爱及钦佩之处 。
惜为爱惜、怜惜之意 。把泉眼拟人化 。是这个景色一下生动活泼起来 。并且可以侧面写出水流极小 。小至无声无息 。更能体现出流水的珍贵 。连泉眼都吝惜它 。不愿意放走一丝一毫 。当然 。这便烘托出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入微以及对池水的喜爱 。
别看这首诗很“小”很“平” 。但是可以赏析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如果您要是喜欢 。很高兴继续探讨此诗 。
教小孩读古诗,读到杨万里的《小池》有和我一样喜欢这首诗的人吗?你们是什么感觉?

文章插图
逮来的蛐蛐 。和好朋友掐斗 。输了之后用手“颠” 。颠晕了接着掐 。我不知道您能看懂我写的这个不 。如果是有相同经历的淘气男孩儿 。一定是可以体会到其中的乐趣的 。
回归大自然真的很美妙 。不过真的是身不由己 。很难做到 。我只愿哪天走狗屎运捡一箱子黄金 。就此去深山寻找野人 。
其他观点:
我也很喜欢这首诗 。读着诗 。就能体会到那优美的画面 。仿佛就看见了那从泉眼出来了细细水流 。和小池旁的婆娑垂柳 。还有那停在尖尖小荷角上的蜻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