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守仁?( 三 )


同理行为属行 。但就行为是思想的实现或实践是观念的完成来说 。行可看成整个知识过程的终结 。即知识过程的最后阶段 。从而可以说就是知 。
所以“知”中有“行”的因素 。“行”中有“知”的因素 。
王守仁还说:“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 。”在这里 。他强调的“行是知的功夫” 。是指知以行为自己的实现手段 。
这样没有什么独立的先于行或与行割裂的知 。要达到知就必须通过行 。同时行也不是一匹瞎马狂奔 。它有知作为指导 。所以 。行不能无主意 。故行不离知;知不能无手段 。故知不离行 。知和行是不可分离的 。
第四部分

如何评价王守仁?

文章插图
“致良知”不仅具有道德修养方法的意义 。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王守仁“心”学思想的核心 。并由此出发形成心学本体论体系 。
王守仁认为 。良知即是天理 。是人的内在理性的凝聚 。他说:“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 。故良知即是天理 。”“天理在人心 。亘古亘今 。无有终始 。天理即是良知 。”
如何“致良知” 。王守仁说:“致吾心之良知者 。致知也 。”“致者 。至也……知至者知也 。至之者致也 。致知云者 。非若后儒所谓充广其知识之谓也 。致吾心之良知焉耳 。”
也就是说一方面人应扩充自己的良知 。扩充到最大限度 。另一方面把良知所知实在地付诸到行动中去 。总之是指加强为善去恶的道德实践 。
第五部分
王守仁在晚年提出“四句教法”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
如何评价王守仁?

文章插图
四句教作为王守仁的“心学”宗旨是讲本体与功夫、道德的内心体验与日用常行的修养、悟与修的关系问题 。
首句“无善无恶”讲本体 。而本体即是人在道德修养中对自性本质的体验 。
后三句“有善有恶”“知善知恶”“为善去恶”是讲功夫 。而所谓功夫并不是指人在接触外物时得到的知识 。及由此产生的是非观念 。做事的动机意愿 。仅是指良知内部的心(身)、意、知、物(事物)等自身的调节机制 。
王守仁的“四句教法”为他的“心”学体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他的弟子只能在他画定的圆圈内徘徊 。虽然由于其内在的矛盾 。可能导致近代的自然主义人性论 。和宗教式的禁欲主义两种思想倾向 。但这已不是心学体系应有之义 。
因此可以说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