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中,如何读懂“诗家语”?( 二 )


其中“暗”为形容词使动 。主语“江雪”使得宾语“北津”具有“暗”的状态 。
当然 。也有主语省略的情况 。如 。元.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 。
使动形容词为“红”、“绿” 。宾语为“樱桃”、“芭蕉” 。两句均没主语 。但宾语同样具有使动形容词的状态 。
形容词使动用法起到了使句子生动形象的作用 。
②名词活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是名词临时具有动词的语法意义和特点 。如 。唐.白居易《闺妇》中:
辽阳春尽无消息 。
夜合花前日又西 。
句二尾部“西”本为方位名词 。“日又西”是太阳又西下的意思 。此处“西”活用为动词 。
③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如 。唐.王之涣《登鹳雀楼》中: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
“穷”字 。是“看尽”的意思 。是形容词用作动词 。
④动词使动
所谓动词使动用法 。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之怎么样”的意思 。即此时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 。而是由宾语发出的 。
如 。唐.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中:
风鸣两岸叶 。月照一孤舟 。
宾语“叶”发出谓语“鸣” 。
2、词句顺序的改变
比如倒装、超长搭配、互文句等 。
①词语倒装
分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倒装、定语挪前或挪后、状语置首或置后、介宾倒装等 。如 。后晋.孟宾《公子行》中:
不识农夫辛苦力 。
骄骢踏烂麦青青 。
该例句二属于定语挪后 。句中“青青”本是“麦”的定语 。将定语置后突出了麦子的“青” 。而且若不后置 。“青青麦”就缺少诗意 。
②句子的因果倒装
句子组合一般要遵循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因果、情感的次第等方面的逻辑规律 。但在古诗词中 。常常让句子反常组合 。以实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如 。唐.贺知章《咏柳》中:
不知细叶谁裁出 。
二月春风似剪刀 。
诗人先提出疑问 。再交代生答案 。这就是一种因果倒装 。
③、词语的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是指词句之间的搭配关系利用了形象思维 。从而获取“无理而妙”的寻常意境 。
如 。唐.崔护《题都城南庄》中:
人面不知何处去 。
桃花依旧笑春风 。
后一句“桃花”与“笑春风”就是超常搭配 。桃花怎么会笑春风呢?
同样 。清.王猷定《螺川早发》中:
长江流远梦 。短棹拨残星 。
诗人俯视长江 。那涛涛奔流的江水 。仿佛要将自己送入梦乡;划动的小船好像在拨动水中星光的倒影 。词语的超常搭配 。营造出了如梦似幻的美妙意境 。
④互文句
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 。看似各说一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 。互相阐发 。互相补充 。说的是一件事 。它需要前后参照理解才能得出正确的意思 。如:\"秦时明月汉时关\" 。应该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边关\" 。其特点在于能以简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并形成一定的节奏感和错综美 。
3、省略压缩
现代人要读懂古诗句 。便不可不知诗句的省略压缩情况 。
①省略
句子缺少了应有而未有的成分就属于成分的省略 。成分的省略包括省略主、谓、宾、中心语、虚词等 。现举例说明 。
例一 。省略主语
唐.杜荀鹤《山中寡妇》中:
桑柘废来A犹纳税 。
田园荒后B尚征苗 。
A省略主语“寡妇” 。B省略主语“官府” 。
例二 。省状语
唐.杜牧《西江怀古》中:
上吞巴蜀A控潇湘 。
怒似连山静B镜光 。
A省略状语“下” 。B省略动词“似” 。
②压缩
格律诗中有一种句子全是名词 。称之为“列锦辞格”(蒙太奇句式、名物语式、意象组合句式) 。这种压缩句式 。既精简了文字 。又丰富了内涵 。堪称诗家语一绝 。如 。唐.温庭筠《商山早行》中:
鸡声茅店月 。
人迹板桥霜 。
两句诗仅由六个名词组成: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没用一个动词 。而人、物的动作活灵活现;未用一字抒情 。而情思尽溢于言外 。通过这几个名词的排列 。勾画出一幅凄清萧索的晨景图 。给人遐想无限 。
以上是诗家语的变形处理 。正是通过变形处理 。使得诗歌更具有“含蓄深远”等一系列特点 。
总之 。在诗歌鉴赏中 。要想读懂诗家语言 。全面深刻理解一首诗歌的含义 。除了懂得格律诗的四要素、写作背景及具备一定的文言文知识以外 。必须弄清楚诗家语的特点及其形成这些特点的处理手法 。只有这样才能在中国传统诗歌文化的海洋里搏击畅游 。成为浩瀚诗海的弄潮儿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