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 三 )


宋仁宗在位时 。大臣们曾联合上书 。要求将“大仁至治”送给他 。宋仁宗没有同意 。不过 。他驾崩后 。人们还是给了他一个“仁宗”的谥(庙)号 。作为一个性情文弱温厚的守成之君 。能守祖宗法度 。并知人善任 。有解决社会旧弊之心 。因而 。在他执政时期 。名臣辈出 。有太平治世之称 。因此 。有人说 。“为人君 。止于仁” 。这个“仁”字 。就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1063年 。宋仁宗皇帝辞世 。当死讯传到辽国时 。“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连辽国皇帝耶律洪基都握着宋使的手痛哭失声:“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 。宋仁宗(赵祯)的死 。宋朝百姓悲恸不难理解 。因为他是一位仁慈爱民、心系百姓的好君主 。但是 。敌对国家居然也举国哀伤 。这却有些出乎意料了 。皇帝做到这个份上 。不论在哪里 。都会赢得世人的尊敬和爱戴的 。所以 。我认为宋仁宗是名副其实的!

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宋仁宗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赵祯 。“仁宗”是他的“庙号” 。
在古代 。皇帝死后 。朝廷为评判他的一生 。要为他议定“谥号” 。他的灵位进入皇室的家庙——太庙 。要有庙号 。谥号和庙号原来都是一个字或两个字 。如“文”、“武”、“景”、“真”等 。但从唐玄宗开始 。对自家先朝皇帝的谥号用字太多 。夸耀太过 。他将唐高祖的谥号“拉长”“加厚”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将唐太宗的谥号加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将唐高宗的谥号加成“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此后历代皇帝都对自己的先人不吝誉词 。已故皇帝的谥号也越拉越长 。清朝开过皇帝努尔哈赤的谥号甚至达到二十九个字 。为“太祖承天广运圣德神功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倒是庙号 。一直保持了一个字的传统为 。因此 。后人就“择简而从” 。对故去的皇帝只称庙号 。
而庙号虽然简单 。也是有褒贬含义的 。中国历史上最早使用庙号的是商朝 。当时就规定:“创立基业曰太 。功高者曰高” 。又如根据明代的《谥法解》:皇帝生前“经天纬地、修德来远、勤学好问、道德博闻、慈惠爱民 敏而好学”可谥为“文”;“克定祸乱、保大定功、威强敌德、刚强直礼、刚强以顺、辟德斥境、折冲御侮、刑民克服”可谥为“武” 。“文”和“武”就是“美谥” 。而隋炀帝庙号为“炀” 。《谥法》说 。“好内远礼曰炀 。去礼远众曰炀 。逆天虐民曰炀 。好大殆政曰炀 。薄情寡义曰炀 。离德荒国曰炀” 。则明显是“恶谥” 。
但是 。在宋仁宗之前 。却没有一位皇帝被定庙号为“仁宗” 。恭、宽、信、敏、惠 。孔子说:“能行五者于天下 。为仁矣 。”而仁 。字面意义是二人 。内涵则是此“仁”不仅是我一个人 。还有我以外的第二人、很多人 。所以人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将心比心地以友爱、同情之心对待每一个人;后来发展为做人要效法天地 。数字“三”代表“天、地、人”三才 。“仁”则从二不从三 。即要化掉人心 。只怀天地心 。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之心为人处事;人有博爱心、包容心 。自会产生仁爱心 。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大学》中说:“为人君 。止于仁” 。在庙号中 。“仁”无疑是最高评价之一 。
在中国历史上四百多位记录在册的皇帝中 。能够被定议为“仁宗”这一庙号的 。宋仁宗是第一位 。后来也只有元仁宗、辽仁宗、夏仁宗、明仁宗、清仁宗等五位 。而后五位似乎都有“过誉”之嫌 。
宋仁宗之所以被称为“仁” 。并非徒有虚名 。而是他确实“天性善良、地德忠厚” 。能够以包容心、仁爱心对人对事 。得到了当时人和后世的高度认可 。
首先 。宋仁宗对朝中官员非常包容 。
仁宗嘉佑六年(1057) 。为选取优异人才 。仁宗举行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制举考试 。制举考试是比三年一届的科举考试层次高一级、难度更大的考试 。宋朝三百二十年历史中 。考中进士的有四万多名 。考中制举者却仅四十一人 。相差1000倍 。其难度可见一斑 。当时苏轼、苏辙兄弟报名参加 。但苏辙却在试卷里对仁宗大加挞伐 。指斥仁宗“沉湎于酒 。荒耽于色 。晚朝早罢 。早寝晏起 。大臣不得尽言 。小臣不得极谏 。左右前后惟妇人是侍 。法度正直之言不留于心 。而惟妇言是听 。”苏辙的试卷引起考官的争论 。一位考官认为苏辙不知仁宗的人品、作风 。却仅凭道听途说的虚妄之言 。“恶毒攻击”仁宗 。简直“大逆不道” 。不应录取 。考官司马光则认为 。苏辙敢于指正朝廷得失 。无所顾忌 。所谓“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要选拨的不正是这样的人才吗?应予录取 。双方激烈争论 。很长时间不能形成结论 。最终仁宗指示:“朕举行制科考试 。本意就是要选取敢言之士 。苏辙只是一个小官 。却敢于如此直言 。应该特别给予功名 。”苏辙终被录取 。苏轼、苏辙兄弟一同被录取后 。仁宗自得地说:“又为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