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导演的李安你怎么评价他的作品?为啥他能驾驭多种题材且受东西方观众的共同喜爱?( 二 )


而李安对父亲的愧疚就容易理解了 。从小学习成绩一般 。很少让父亲满意 。长大后又进入了父亲不喜欢的行业 。辜负了父亲的期望 。与父亲的理想背道而驰 。但父亲还是放下心结 。给予了自己最大的支持 。这种无法用语言形容的情感是传统思想的束缚下很多家庭的父子关系啊!
至于李安的学习成绩到底如何“一般” 。从书中我们也可以略知一二 。
首先对于母校台南一中 。李安说这是“整个台南精英的荟萃” 。到底是如何精英荟萃 。我在维基百科上看到了一份校友名录:
不看不知道 。原来这不是一所普通的高中 。这简直是一所打造台湾政府官员的黄埔军校!里面的学生是整个台南的尖子!从书中的叙述可以看出 。李安能上这所学校 。是靠自己的能力考上的 。并没有依靠在这里做校长的父亲 。
另外提一句 。很多鸡汤和电视节目中提到李安父亲的时候经常有意无意地给人们一种“李安的父亲只是一所中学的校长而已”的感觉 。就像现在的北京实验中学校长和xx县一高的校长 。中间差了100个衡水中学 。能一样吗?李安的高中同学当然也都不是一般人 。比如教育部长的儿子啦 。某某高官的孙子啦 。。。
很多文章中会写道:“李安的高中成绩不好 。没考上大学 。让父亲很失望 。”试问在这样周围学霸云集的环境下 。李安学习成绩稍微差一点真的是因为他不行吗?况且七十人中排在二三十名 。虽然无法与知乎大神比肩 。但所谓的“差”也是班级中上游的水平吧!
到了考大学的时候 。第一年李安差6分没有考上 。复读一年之后又以一分之差落榜 。数学考了0.67分更是在媒体发酵下成了众所周知的“人生污点” 。关于他第一年高考 。我没有找到太多讯息 。但有关他的第二次高考 。在《鲁豫有约》中 。李安有详细讲过这一段:
看到没?数学考了0.67分是因为考场上发挥不出来 。再加上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 。不是他真实实力的体现 。李安并不是传统意义的差生 。只是有严重的偏科呀!而且在某些其他方面上来讲李安简直就是天才!
后来李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父母的资助去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戏剧系深造 。到了大学李安“天才”的成分才慢慢展露出来 。从艺专到伊利诺伊大学成绩一直很不错 。在李安的叙述中是这样的:
出国深造 。学习戏剧 。找到了能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 。可见此时的李安在很多方面就已经超越了同龄人一大截 。只是因为他的一些人生经历和外人的眼光使他感觉自己的人生处处充满“失败感” 。
再后来他顺利申请到了纽约大学电影系研究生 。至于纽约大学电影系有多牛掰请自行百度 。然而在李安口中似乎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这时的李安才开始真正的电影之路 。之前的他一直读的是戏剧专业 。李安对于纽约大学的生活有这样两段描述:
可见在纽约大学李安作为导演的才华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现 。除此之外 。李安的毕业作品《分界线》还获得了纽约大学那一届的第一名!为了拍这份毕业作品 。李安靠打工 。父母和妻子赞助凑齐了一百多万台币(书中写的 。具体多少美元请按当时汇率自行换算) 。他的作品在毕业典礼播放之后立马被各大经纪公司抢着签约 。未来的路似乎已经铺好 。成为大导演指日可待 。这种感受可不是一般毕业生可以体会到的 。
无数媒体在描绘李安时总是用他儿时的成绩差做文章 。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与他未来的成就产生强烈的对比 。才有戏剧性 。然而现实不是戏剧 。通过他的自传 。我了解到他年轻时的成绩可以用才华横溢来形容 。因为李安谦虚 。内秀 。不张扬的性格(不为何此时总能联想到《诛仙》中的张小凡) 。使媒体认为他是愚笨之人通过努力成为大师的典范 。就像一个学霸谦虚地对你说:“唉!又没考好 。”其实他考了95分 。在他心目中不到满分都算是没考好 。而媒体只听到了这句话就将消息传播出去 。根本没有仔细了解背后的原因 。
不过上面写了这么多都不是重点 。接下来才是各种鸡汤文的重灾区 。一段众所周知的故事:李安在家坚持六年 。终于一举成名 。
李安的自传是这样写的:
设身处地想一下 。一个刚刚毕业 。作品拿了第一名 。被抢着签约的优秀毕业生 。心气自然是有些高傲的 。再加上周围人的吹捧 。我猜测李安在这一期间肯定遇到过一些算不上特别好的机会 。都被他主动放弃了 。前两年等等还好 。可是时光转瞬即逝 。磨着磨着就过了6年 。再高傲的人锐气也已经磨平了 。所谓“捧杀” 。不过如此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