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四书五经中的《中庸》两个字?


中 。指本心;庸 。指常在常用 。中庸 。本心常在而不易 。本心常用而不息 。
其他观点:
中庸之道的思想对人有益还是有害首先取决于人们对中庸的理解 。若果认为中庸就是无原则的折衷主义好好先生 。那当然有害;认为它指的是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有益也无大害;可是如果认为中庸指的是心之用、心之原则 。那么中庸之道讲的就是修心养性之道 。道德修养之道 。修身之道 。那中庸之道当然百益而无一害 。
还得从中庸二字说起 。“中庸”之“中”到底是指什么?郑玄指中和 。中间 。朱熹和他的老师程颐也都认为不偏之谓中 。他们心中的“中”基本上是指空间上和事理上的中间 。“庸”郑玄指的是用 。所以 。他的中庸意思是用中 。去两端取中间 。程朱认为不偏之为中 。不易之为庸 。庸或为平常也 。那么他们俩的中庸之道就是不偏不倚不变不易无过无不及之道 。他们三尽管说法各有不同 。但都是从认识论方法论来理解中庸之道 。但是 。如果我们客观全面地仔细阅读《中庸》原文 。会发现中庸之道不只是方法论认识论 。更是道德伦 。本体论 。
子思无疑是《中庸》这部经书作者的最正确的人选 。他当然是《中庸》的作者 。他继承祖父伟大的事业 。阐述了、挖掘了、揭示了乃至可以说丰富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给孔子一些未明未竟的理论一种精细地解说 。为祖父的学说从本体论角度寻找哲学依据 。
众所周知 。孔子罕言性与命等 。子贡曾有怨言:夫子的文章可闻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闻也 。子路也曾问孔子鬼神和死 。孔子也没有正面回答 。罕言不等于不言 。不正面回答不等于不回答 。孔子为何如此 。一方面固然是他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的坦诚务实精神 。一方面应该是他的为学治政的理念:天道远人道迩 。经世致用 。对于自己不懂的就说不懂 。对于一时搞不清的就阙疑待查 。对于那些纯理论的东西 。暂时可放一边 。不语怪力乱神 。
《中庸》说什么?说性 。说天道 。说天人合一 。修身之道 。齐家治国之道 。天地之道 。君子之道 。圣贤之道……首句是: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为教 。天所赋予人的自然禀赋叫性 。遵从本性自身发展叫道 。按照道的规律而修养叫教!什么叫天道什么叫人道?诚者 。天知道;诚之者 。人之道!这是《中庸》最重要的句子 。最核心的思想 。最鲜明的主题 。《中庸》的文眼不是“中”而是“诚”!“中”是什么?
“喜怒哀乐之未发叫中 。”这是《中庸》第一章对“中”的解释 。应该说是对“中庸”中的“中”最贴切的解释 。后面的执中、折衷、时中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它的解说和阐释 。第一章的“中”是什么意思?显然它不是指空间和事理上的“中间” 。而是指“心中” 。相对于身外而言 。具体到这一句 。它指的是内心的情感 。和“性”是相对的 。那么中庸是什么意思?那只能是“心之用”“心之准则” 。中庸就是修心养性之功用 。修心养性之准则 。或者说中庸就是“用中” 。重视修心养性 。重视道德修养 。重视修身 。
那什么叫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是修心养性之道 。道德修养之道 。修身之道!这个道是什么?诚 。真诚 。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 。中庸之道乃真诚之道 。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切 。“诚”字当头 。又贯彻始终 。诚者 。物之终始!
天性是至诚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 。而人的内心情感是变化万千好恶不均的 。“性”和“情”是不一样的 。化情为性就得修心养性 。就得加强道德修养 。就得诚意正心修身 。这是“成己” 。还得“成物” 。成就别人 。教化别人 。一切贵在“诚” 。故开篇: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为道 。修道之为教 。天性本真诚 。按真诚做人才是修身之道 。让所有人都真诚 。才是教化之道 。
很多人都很看重“慎独”的作用 。其实第一章三段 。第一段明确提出修身 。第二段强调的是时时修身处处修身 。哪怕独处 。第三段 。为什么修身以及修身的功用 。我们的内心情感不真诚 。我们的言行举止不合真诚的道德规范 。所以要“致中和” 。使自己的内心情感符合社会通行的道德规范 。也就是克己复礼 。一旦我们修身养性加强道德修养 。内心真诚 。言行一致 。那么“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
从第二章到十九章 。是从多角度说明修身的重要性普遍性困难性 。艰巨性长期性 。从第二十节后 。才大谈特谈为什么修身为什么贵诚 。“故君子不可不修身 。修身则道立” 。修道贵诚 。“诚则明 。明则诚”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 。“谓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如神” 。“诚者物之终始 。不诚无物” 。“天地之道 。可一语而尽也:其为物不贰 。则其生物不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