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在大学学过四年哲学 。看到这个问题难免想发表一点自己的意见 。
《中庸》是儒家经典 。所谓四书五经 。前者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后者则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事实上 。《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篇章 。之所以能够独立成书 。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要 。
《中庸》的开篇之句:“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开明宗义 。说明儒家的哲学思想 。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现代人也许会觉得很好笑 。尤其是读过毛主席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的人 。立马会想到那段经典的话:“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 。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 。人的正确思想 。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但是 。真的不要笑古人 。在两千多年前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还没有人能够提出实践出真知这样的理论 。人们自然而然地想到 。老天爷是最伟大的 。按照“天道”来生活 。当然是最正确的 。所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 。儒家强调“天命” 。都是把自己当成了老天爷的代言人 。(话说回来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 。哪一个不是站在老天或上帝的角度在思考这个世界呢?)
然而 。“天道”并不好把握 。不仅仅是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简单 。比如说 。老天爷的脾气很怪:尧舜在位的时候 。成天发大水;桀纣上台的时候 。也不见山崩地裂 。儒家学者 。在冥思苦想的过程中逐渐明白 。用常规的理论去解释天命 。始终是行不通的 。于是他们另辟蹊径 。决定从人性中发掘真理 。所以有了前面那两句话:“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翻译一下:老天爷赋予人的使命 。就是人的本性;顺着本性去生活 。也就接近天道了 。
这样一来就有问题了:既然率性之谓道 。人只要顺着本性去生活就行了 。好吃懒做 。正是人的本性 。儒家难道是要人好吃懒做吗?当然不是 。紧接着第三句话来了:“修道之谓教 。”道就是路 。路是要修的 。虽然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 。也就成了路 。”但是很明显 。走出来的路和修出来的路 。不可同日而语 。前者是自然之路 。后者是自由之路 。人类孜孜不倦 。就是要从自然走到自由 。
说来有意思 。差不多与孔子同一时代的希腊哲学家柏拉图 。提出了他的理念论 。在柏拉图的思想体系中 。“理念”是最高范畴 。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从某种意义上讲 。和“天道”是一回事 。柏拉图认为 。人在出生之前 。是和“理念”同在的;但是只要一来到这个世界上 。便和“理念”隔绝 。所以 。人生的旅途是一个充满“回忆”的过程 。即通过学习和引导 。不断地回忆起理念的点点滴滴 。如果按照柏拉图的理念论 。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中庸》的开篇句:人生的意义 。就在于通过学习拨开迷雾 。寻找关于天道、关于人性的真理 。最终回到人的真实本性 。
其他观点:
《中庸》正解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文章插图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几句的意思 。
天命之谓性:天命 。就是上天赋予的 。所谓上天赋予 。其实就是与生俱有的 。性就是性质 。事物本身的性质 。也就是事物本来的道理 。
率性之谓道:率 。就是遵循 。遵循事物的性质、道理 。
修道之谓教:修 。即习 。学习 。学习了解事物就称之为教 。人在最初的时候 。是蒙昧无知的 。他只有通过读书学习 。向老师请教 。才能获得对各种事物的认识 。了解 。掌握 。
《中庸》开篇之句怎么解读?

文章插图
本作者中庸译文第一章:
与生俱有的 。称之为性 。遵从这种天性 。就叫道 。学习道的方法称之为教 。
道的这种事物是不可片刻离开的 。可离的就不是道了 。因此 。学问和道德高的人警惕谨慎于自己不能看见的 。恐惧于自己不能听见的 。没有比隐蔽的更能表明真相 。没有比细小的更能说明真情 。因此君子谨慎于自己的无知 。
喜怒哀乐还没表现出来叫着中 。表现出来又都适度符合礼教叫着和 。中的这种事物是天下一切的根本;和的这种事物是天下一切通行的原理 。达到中和 。天地就会各顺其位 。万物就会发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