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吃鸡要吃“煽鸡”,煽鸡到底是指什么?


“扇鸡”是什么?
“扇鸡”的正确写法应是“骟鸡” 。“骟”的意思是对动物阉割 。“骟鸡”就是阉了的公鸡 。未阉的公鸡 。广东人称之为“生鸡” 。由于“骟”字多了几笔 。写起来有点“繁” 。人们就将这个形声字省其形部而留其声部 。“骟鸡”就成了“扇鸡” 。大多数广东人都接受这个“扇”字 。广东人不喜欢吃“生鸡” 。要吃鸡就首选“鸡项”或“骟鸡” 。
“鸡项”就是嫩母鸡 。以刚产第一窝蛋为上乘——广东人以挑食著称可见一斑 。由于少人食用“生鸡” 。加上“生鸡”实在不好养 。太调皮、吃得多长得慢 。所以乡间很少饲养“生鸡” 。除非养来做种 。或留作祭祀牲品;当小公鸡长到毛翼丰满 。就要阉割 。
于是三百六十行里就有“阉鸡”这一行 。干这行的师傅叫“阉鸡佬” 。“阉鸡佬”穿街过巷 。吆喝招徕 。生意不错 。尤其是每年农历十月十一月 。生意特别好 。这时各家各户都要准备“大骟鸡”过冬或过年(过冬就是庆冬至 。广东人有“冬大过年”的说法 。过冬颇为郑重) 。就将几只公鸡阉了 。然后“槽”起来(困在鸡舍里)养 。不让走动 。饲以精料——这样的饲养方式叫做“槽骟鸡” 。“槽”过的“骟鸡”体形硕大 。毛色靓丽 。骨细肉嫩 。肉质鲜美 。确是过冬过年必备的美食佳品 。
可见 。“骟鸡”是广东人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
不过 。市场上出售的以及食肆供应的所谓“骟鸡”多是“流嘢”(质地差的货品) 。充其量不过是阉过的“走地鸡”(散放饲养的农场鸡);须知“槽骟鸡”时间长、饲料精 。成本很高 。只适宜自产自用 。不可能市场化 。
“骟鸡”也有人写作“线鸡”的 。笔者小时候见大人们就是这样写的 。于是有样学样 。照写不误;如今广州有些食肆的菜谱就有写着“线鸡”的 。表面看来 。以“线”代“骟”是写了白字 。实际上“线”和“骟”息息相关 。因为“骟鸡”(阉鸡)离不开“线” 。
【广东人吃鸡要吃“煽鸡”,煽鸡到底是指什么?】将“骟鸡”写作“线鸡”是顺理成章的——将“线”字作动词解不就很自然吗 。
事实上 。用某项操作所使用的关键用品的名称 。来命名该项操作的构词方法(名词转作动词 宾语)在汉语中屡见不鲜 。例如:用钻头打孔叫“钻孔” 。用剪刀将多余的纸除去叫“剪纸” 。所获得的艺术品也叫“剪纸”;再如粤语里面:用衣车(缝纫机)做衣服叫“车衫” 。用车辆运载货物叫“车货” 。用煲(锅)做饭叫“煲饭” 。等等 。不胜枚举 。

广东人吃鸡要吃“煽鸡”,煽鸡到底是指什么?

文章插图
其他观点:
煽鸡原本是一只雄起的公鸡 。结果 。在发育之前 。被人们拿掉睾丸 。沦落为一只披着公鸡外表但失去公鸡职能的鸡 。
煽鸡并不是广东一地有这个习惯 。比如江西也习惯吃煽鸡 。
有的地方偏爱给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吃小公鸡 。以此帮助孩子的生长发育 。
在喜欢吃煽鸡的地方恰恰认为不宜给孩子吃小公鸡 。
被煽掉的公鸡因为荷尔蒙发生变化 。即便长成大公鸡 。肉质也不会像真正的大公鸡变老 。
煽鸡用来炖汤 。或者做白斩鸡都是很好的选择 。
广东人怕上火 。煽掉雄性激素的公鸡理论上偏温补 。这大概也是广东人喜欢吃煽鸡的原因 。
其他观点:
煽鸡正确是骟鸡就是阉割过的公鸡 。
骟鸡就是把还未开叫的半大公鸡给阉割了 。阉割的目的就是让被阉割的鸡不再在母鸡群中“打雄”交欢 。多吃多长肉 。以备过年过节 。主人将它宰杀食肉 。
实际上只是方言问题 。叫法不一样 。
阉 用于称呼禽类;骟 用于称呼畜类 。阉割业阉割 。又称“割骟” 。在旧时江湖行帮中属“搓捻行” 。他们供奉汉未名医华佗为行业祖师 。主要是为农家劁猪、阉鸡、骟牲口 。是一种非常古老而又神秘的行当 。现永安小陶、青水、槐南等乡镇 。仍有少数人以此为业 。我国在新石器时代 。已牛、马、羊、豕、鸡、犬等六畜齐全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饲养家禽、家畜中 。积累了丰富的禽畜繁育、饲养、医疗经验 。其中 。“禽畜阉割术”是一项世界性的重要发明 。在商代的甲骨文中 。就已有关于猪的阉割的记载 。《易经》中说“豶豕之牙吉” 。即是说阉割后的猪 。性格就变得驯顺 。牙虽犀利 。也不足为害 。据《礼记》载 。“豕曰刚鬣 。豚曰腯肥” 。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 。叫“豕”;而阉割后的猪则长得膘肥臀满 。叫“豚” 。秦汉之交 。由于战乱频繁、骑术盛行 。有关骡、马的阉割术也兴旺起来 。逐渐形成了南劁北骟 。即南方以猪、鸡、猫、狗等体形较小的禽畜为主 。俗称“海棠活”;而北方则以骡、马、牛、羊 。甚至是骆驼等体形较大的牲口为主 。俗称“圈子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