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出师表》更出名 。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篇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公文 。而不是一篇抒发情志的文学作品 。
曹植的一生比较坎坷 。陷于争储的漩涡之中 。至死都没有机会建功立业 。所以其作品多是抒发个人不得志的境遇和一些唱和之作 。
这样的作品即使是质量极高 。但对于当时的社会现实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益处 。
所以在文学上评价高 。也是针对个人的才学 。而不是某一篇作品 。这是当时对于文学作者的看法 。
也就是说 。人们更关注那些能写出优秀作品的作者 。而不是那些优质作品本身 。
这样一来 。曹植等人个人的人格魅力就大大压过了其作品的光芒 。
文章插图
而趣闻轶事更能引起普通人的兴趣 。自然在接受的过程中就更容易一些 。文学作品就退居次位了 。
曹植作品的体裁 。在后世已经逐渐边缘化
我们今天所流行的文学作品 。诗歌、散文等等其实都是唐朝之后的作品 。在之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更早的先秦两汉的以文采著称的文学流传并不广泛 。
并不是因为这些内容不好 。而是因为文体变革 。
唐朝以来 。格律诗大为兴盛 。并且在杜甫等人的创作下成为了之后文坛的主流 。到晚清都没有发生过变化 。
而曹植等人的作品是古体诗 。在唐代这种过渡时期还比较流行 。比如李白就是写古体诗出名的 。所以他也是对曹植佩服得五体投地 。
古体诗写作比较难 。一般需要靠天分 。只有那些文学素养极高的人士才能写出著名的作品 。这是学不来的 。
文章插图
李杜虽然齐名 。但后世学杜甫总能学个七八分 。但李白连五分都学不来 。就是这个道理 。
而这样的现象也导致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很多名句流行 。但整首诗歌不流行 。这就是所谓的“有句无篇” 。
这样的诗歌和格律诗不一样 。格律诗篇幅比较短 。所以其中有一句成名 。全诗就跟着流传;而古体诗篇幅往往都很长 。格式也不是很规则 。所以有一句成名也带不动整首诗歌 。
比如说谢眺:
余霞散成绮 。澄江静如练 。
这句诗非常出名 。但前后文是什么我想很多人就都不知道了 。
再比如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里的结尾: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之前的那些诗句还有多少人记得?
文章插图
这就是古体诗“有句无篇”的问题 。所以曹植的作品也是这样 。其中某一句很精彩 。比如“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 。但是对于整首诗来说就没那么出色了 。
当然 。这很大程度上是篇幅和体裁所造成的 。后世格律诗也是如此 。不会出现一首诗全文都是金句的现象 。这样的诗歌读起来并不好 。
只不过格律诗因为篇幅短小 。所以占了点便宜而已 。
曹植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内容 。不适合基础教育
如果对比各朝代的语言就会发现 。我们现在所用的汉语和古汉语其实一直在变化 。
如今最容易理解的文言文是明清时期 。其次是唐宋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以致先秦两汉的时候 。这种语言上造成的生疏感就很明显了 。
所以 。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学作品在当下流传起来比较容易的 。但是再早一点的文学流传就出现了滞障 。
文章插图
这也是为什么曹植在名气上一点都不输给李白、杜甫等人 。但在作品的知名度上却有所不如 。
比如说“汉赋”这样的文体里 。无论是汉大赋还是抒情小赋 。都有“铺陈”的特点 。
比如讲述颜色 。本来是想要着重说紫色 。但一定会将之前的赤橙黄绿青蓝都阐述一遍 。最后才会着重讲“紫色” 。
这就会使得文章篇幅一般都很长 。并且读起来虽然感觉气势磅礴 。但中心思想不集中 。这明显不如后世的散文 。
而汉代的文章好用“奇字” 。以汉大赋最为明显 。
有一些汉字 。如果不去读那一篇汉朝的“赋” 。一辈子都遇不到 。甚至这个字只用于这篇“赋”中 。这都是常见现象 。
所以两汉魏晋时期的文章流传起来比较麻烦 。
那么 。这样情况下 。曹植的作品显然不适合我们当下的基础教育 。中小学等课本上学单句的“捐躯赴国难 。视死忽如归”还能接受 。但全文就不一定看得懂了 。
推荐阅读
- 有哪些好看的小说值得推荐?
- 低风险地区跨省需要核酸检测吗
- 曹植的诗歌有何艺术特色?
- 低风险地区发烧会被隔离吗
- 空间隔断设计方案有哪些 装修怎么划分空间布局
- 卫生间没有窗户怎么化解 卫生间没有窗户怎么设计
- 颗粒板有什么好处 定制衣柜选什么板材最好
- 封阳台用什么材料好些 封阳台有什么好处
- 采暖方式哪种好 地暖暖气片和空调使用哪个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