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国三次灭国分别是被谁灭的 中山国的起源


中山国三次灭国分别是被谁灭的 中山国的起源

文章插图
1、中山溯源两种说法
关于中山国的起源,一种说法认为,中山国的前身,是春秋时期生活在滹沱河流域的北方少数民族狄族鲜虞部落 。第二种说法认为,中山国是由陕西北部榆林一带东迁而来 。这种观点是从大量典籍和考古资料中推断认定的 。我们系列报道的两位顾问栗永、梁勇,都持第二种看法 。按照栗永的考证,中山人在春秋早期生活在秦晋两国的北部,今陕西榆林、绥德一带,作为晋国的附庸,中山国亦随之攻邢国、伐卫国 , 为晋国的称霸做出了贡献 。
公元前628年,中山国内发生动乱,与之有世仇的卫国乘机引兵西向,中山被迫与之订立城下之盟,元气大伤 。之后,秦国势力不断扩张,而中山与晋的关系,也因晋国政坛的人事变化而由热变冷,中山国势日衰 。内忧(公元前628年的内乱)、外患(卫国攻伐难以招架,又面对秦国的扩张,和晋国的蜜月也已结束),把中山国推到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公元前614年左右,中山人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迁移 。其路线先北后东,由今陕西、山西至内蒙,而后越过太行山 , 进入今天的河北地区 。
【中山国三次灭国分别是被谁灭的 中山国的起源】中山人何时到达河北 , 从《左传》的记述可以推断出,进入时间肯定要早于公元前506年 。而到达河北的最初落脚点,则应该在唐县(今属保定)滱水流域 。据《水经滱水注》记载,滱水自倒马关南流,东过唐县南,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 。城内有小山 , 在城西 , 侧而锐上 , 若委粟焉 , 俗以山在邑中,故亦谓之中山城,言城中有山,故曰中山也 。清光绪四年的《唐县志》也记载,中山城在县之西北 。
2、群雄虎视三度灭国
本来是为了生存而东迁,但落脚之后却发现,到了河北,反而更加置身于大国包围之中,从此再无宁日 。在如狼似虎的群雄吞并中,中山国作为一个小小的外来户,竟然抵御住了赵、魏、燕、齐四个大国的反复攻伐,最后还混到了和赵、魏、韩、燕四个大国一起相王(称王),,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
起初的日子肯定不好过 。以中山国第三代国君桓公迁都灵寿为界,中山国在河北的奋斗史可以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半部很惨烈,后半部很辉煌 。前半部,周围那几个大国,谁都可以灭它一下 。梳理这一时期的史料 , 它至少有三次被灭国的经历:
(1)被楚国灭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 。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 。楚王即楚昭王,司马子期即公子结,楚昭王兄 。由此可知,中山曾亡于楚国 。仅仅因为一杯羊肉羹,中山遭灭国 。
(2)被晋国灭
从晋悼公(公元前572年)开始,晋国氏族坐大,逐渐形成赵、魏、韩、知等六大家族,开始了长达近百年的六卿专政 。晋出公十五年(公元前460年),晋国贵族知瑶进攻中山国西缘的仇由(今山西盂县外城) 。知瑶唯恐仇由路险难行,就新铸了大钟一口,诡称送给仇由国君 , 使仇由国辟山填谷以迎钟 。尽管仇由臣相赤章蔓看出了知氏诡计,多次劝说国君,但仇由国君得钟心切,不听劝阻 。七天后仇由被灭 。知瑶开通了经仇由攻中山的道路后,第二年,举兵伐中山,中山国受到致命打击 。
(3)被魏国灭
在晋国内部几大贵族争权的动荡时期,晋国赵氏曾扶立中山人后裔为国君,史称中山文公 。这是一个傀儡政权 。赵氏又封魏文侯之女为中山君正妻,食其邑 。公元前425年,随着赵襄子的去世,赵氏陷于内乱 。中山文公的继任者中山武公,乘赵氏内乱之机,于赵献侯十年(公元前414年)重建独立政权,建都于顾(今晋州东,一说今定州) 。《史记》称此为中山武公初立 。中山独立,不仅从经济上断了魏文侯之女所享的中山食邑之俸,而且在军事上与齐国联手,对魏国东部边境构成潜在威胁 。魏文侯岂肯容忍?过了几年就全力策划灭中山的战争 。公元前409年,魏以吴起为大将率师假道赵国伐中山 , 遭顽强抵抗 , 未能取胜 。第二年再次出兵 , 经过三年苦战,于公元前406年灭掉中山 。中山武公逃亡于齐国 。此次复国,仅持续了7年时间 。魏文侯封14岁的太子击为中山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