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工作》是一本怎样的书?( 二 )


要转换思路 。用深度工作替代浮浅工作 。创造“新价值”、“不可替代” 。才能脱颖而出 。有所成就 。
还有疑虑吗?作者说 。
看 。一个普通的年轻人 。就是这样用一年半时间从一个年薪4万美元的小报表员变身成了年薪10万美元的程序员;一个同事 。就是这样做到了一年发表16篇学术论文 。赢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还有作者本人 。也是这样十年磨剑 。出版了个4本书 。拿下1个博士学位 。被聘为大学终身教授 。

《深度工作》是一本怎样的书?

文章插图
3
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出成就?
(一)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
因为时代在变 。适者生存 。优胜劣汰 。新经济形势下 。我们必须要成为这3种人之一才能有特别的优势:高级技术工人——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超级明星——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所有者——拥有资本的 。
要成为这三种人之一 。有两种核心能力要具备: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
而深度工作恰恰是让我们具备这两种能力的利器 。
1、深度工作帮助我们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
学习需要深度专注 。方能发现每一处深藏的真理 。心理学界的研究发现 。刻意练习是掌握认知性的任务的关键 。它要求我们注意力的全情投入和视反馈进行调整 。要在无干扰状态下保持专注 。
刻意练习提升了相关神经元周围汇聚的髓磷脂 。保证了相应大脑回路的高效运转 。所以 。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我们必须高度专注 。不能有任何干扰 。
2、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时间做为一种资源 。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如何利用才是高产出的关键 。
作者的朋友格兰特 。3年时间 。发表60多篇行内评审论著 。出版1本畅销书 。成为沃顿商学院最年轻的正教授 。他的成功理念是 。“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 。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也就是:
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当然 。几乎所有的普适原理都可能存在个例 。比如工作角色更需要持续联系的高管、销售人员等就未必适合深度工作模式 。作者也客观地给出了一些反例 。但也指出 。不需要深度工作的职业会越来越少 。还是要认真考虑才好 。
(二)深度工作是稀缺的
社交媒体的泛滥 。大幅降低了个人深度工作的能力 。分散了注意力 。但这种现象是建立在不牢固的认识基础上的 。
这些不牢固的基础有这么四个:
1、度量黑洞 。
干扰会有成本 。深度工作会带来价值 。但这种影响很难测量 。从而形成了度量黑洞 。
2、最小阻力原则 。
最小阻力原则使我们在工作环境中 。倾向于釆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最小阻力原则受到了度量黑洞的保护 。因此既使我们明白深度工作会更有价值 。但仍为了降低对保持专注的忧虑 。而流于浮浅工作 。让自己远离了真实价值的产出 。
3、忙碌代表生产力 。
这个观念意味着 。“在工作中 。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指标时 。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 。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
4、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
网络成为符合时代潮流的象征 。拥抱互联网意味着与时俱进 。忽略则是老古董的表现 。这种浮于表面的观念盛行阻碍了对深度工作的重视 。
正是因为这些错误的认识 。深度工作反而在现实中成为稀缺能力 。但一旦我们下决心培养深度工作这个习惯 。就很容易打破这些禁锢 。“物以稀为贵” 。对个人来说 。雇主和同伴的短视 。会使我们获得巨大的个人优势 。脱颖而出 。
(三)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在信息经济时代 。深度工作一样能创造出如工匠经济时代一样的满足感 。
首先 。从神经学角度 。大脑中的杏仁核负责人类情绪的反应 。根据实验研究 。如果知识工作者依赖持续联系产生出大量分心之事 。它们会从头脑所构建世界中榨取意义和重要价值 。形成负面情绪让我们认为生活充满压力、烦恼和琐事;如果增加深度工作时间 。则可以影响大脑 。形成正面情绪 。使我们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
其次 。从心理学角度 。深度工作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 。能形成激励 。让我们积极参与 。全心专注 。达到忘我 。从而能产生类似“心流”活动的享受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