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太奇是什么?你怎样理解蒙太奇手法?( 四 )


“蒙太奇就是影片的连接法 。整部片子有结构 。每一章、每一大段、每一小段也要有结构 。在电影上 。把这种连接的方法叫做蒙太奇 。实际上 。也就是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个段 。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 。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 。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 。也没有什么诀窍 。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 。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 。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 。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 。反之 。就是不高明的蒙太奇了 。”再没有如此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对蒙太奇的说明与阐述了 。
蒙太奇具有叙事和表意两大功能 。据此 。我们可以把蒙太奇划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叙事蒙太奇、表现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第一种是叙事手段 。后两类主要用以表意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行第二级划分 。具体如下:叙事蒙太奇(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连续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心理蒙太奇、隐喻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理性蒙太奇(杂耍蒙太奇、反射蒙太奇、思想蒙太奇)(以上分类及具体解释见《电影艺术词典》中国电影出版社)
当卢米埃尔兄弟在19世纪末拍出历史上最早的影片时 。他是不需要考虑到蒙太奇问题的 。因为他总是把摄影机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 。即全景的距离(或者说是剧场中中排观众与舞台的距离) 。把人的动作从头到尾一气拍完 。后来 。发现胶片可以剪开、再用药剂黏合 。于是有人尝试把摄影机放在不同位置 。从不同距离、角度拍摄 。他们发现各种镜头用不同的连接方法能产生惊人的不同效果 。这就是蒙太奇技巧的开始 。也是电影摆脱舞台剧的叙述与表现手段的束缚 。有了自己独立的手段的开始 。一般电影史上都把分镜头拍摄的创始归功于美国的埃德温·鲍特 。认为他在1903年放映的《火车大劫案》是现代意义上的“电影”的开端 。因为他把不同背景 。包括站台、司机室、电报室、火车厢、山谷等内景外景里发生的事连接起来叙述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里包括了几条动作线 。但是 。举世公认还是格里菲斯熟练地掌握了不同镜头组接的技巧 。使电影终于从戏剧的表现方法中解脱出来 。蒙太奇在无声片时期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
有声电影
从1927年起 。电影有了声音 。这时电影从创作到理论都发生了一次极大的震动 。画面有了声音 。不再是单纯的视觉的解释 。电影能够更逼真地反映生活 。原来无声片合法的许多假定性的东西 。以及作者直接表达自己见解的方法 。不再适用了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有不少著名的电影艺术家如卓别林和雷内·克莱尔 。都有一段时期对有声电影抱怀疑的态度 。而理论家爱因汉姆更对有声电影始终予以否定 。
学派
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 。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 。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 。而他们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对蒙太奇的实验与研究上 。创立了电影蒙太奇的系统理论 。并将理论的探索用于艺术实践 。创作了《战舰波将金号》《母亲》《土地》等蒙太奇艺术的典范之作 。构成了著名的蒙太奇学派 。
爱森斯坦
爱森斯坦是蒙太奇理论大师 。1922年 。他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杂耍蒙太奇》 。这是第一篇关于蒙太奇理论的纲领性宣言 。在爱森斯坦看来 。蒙太奇不仅是电影的一种技术手段 。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哲学理念 。他指出:两个并列的蒙太奇镜头 。不是“二数之和” 。而是“二数之积” 。《战舰波将金号》是爱森斯坦1925年拍摄的 。是蒙太奇理论的艺术结晶 。片中著名的“敖德萨阶梯”被认为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范例 。
声音色彩
另一方面 。又有人以为蒙太奇是无声电影的产物 。在有声电影的土壤上已经没有生存的地位 。事实说明 。有声虽然限制了某些蒙太奇方法的运用 。但是电影从单纯的视觉艺术变为视听艺术 。银幕上的人物成为可见又可闻的完整形象 。这就大大地扩大了蒙太奇的用武之地 。画面加上了声音 。从此蒙太奇不只是画面与画面的关系 。而且又有了声音与声音 。声音与画面的关系 。而所谓声音 。又包括人声、自然音响与音乐三者 。人声里又包括台词、解说词、内心独白以及人群的杂声 。因此 。画面与声音的结合涉及画面与人声、与自然音响、与音乐的各种结合 。声音与声音的结合涉及这种种声音之间的结合 。由于这样的复杂性 。使电影的声音构成和声画构成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 。给视听艺术开阔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见电影声音) 。电影从黑白片发展成彩色片 。色彩成为电影的表现手段之一 。给电影带来色彩的蒙太奇新课题 。又一次丰富了电影蒙太奇的世界 。

推荐阅读